破晓前夜:AI硬件的长期主义、供应链重塑与体验革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6年AI硬件将爆发式增长,但成功之路需秉持长期主义,克服技术与市场周期。中国强大的供应链正重塑成本结构,使AI能力下沉至消费端,催生从“见所未见”到“个性化创造”的体验革命,同时创业者需深耕垂直市场并构建品牌调性以穿越竞争“黑森林”。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6年将成为AI科技硬件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之年1。这并非无源之水,而是过去十年硬件创业者在技术、市场、资本“黑森林”中长期跋涉的累积,以及AI技术与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这股浪潮正在重塑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从深层上改变人类获取信息、表达自我乃至创造体验的范式。

穿越“黑森林”:AI硬件创业的长期主义与韧性

在AI硬件领域,创业的路径绝非坦途,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像零零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孟秋,在飞行相机领域深耕11年,经历了从被巨头青睐到转做OEM/ODM,再到三年后重新聚焦C端产品的漫长“空窗期”1。AeroBand空气乐队创始人兼CEO牛亚锋也用数百万人民币支撑了创业前六年,坚持智能乐器方向。这些案例共同描绘了AI硬件创业的底色——长期主义

投资人对AI硬件创业者的核心能力有着共识:它不应是纯技术驱动,而需由产品经理主导,同时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全球化视野2。侯昊翔(厚雪资本)强调,产品需构建一个“可见的闭环”,能够打动消费者,提供“想拥有”的新体验,即便短期成本效益仍需核算,长期看也必须能解决核心需求2

从技术背景转向消费者产品,对许多创始人而言,意味着一场“ego(自我)”的放下。胡成洋(清智元视Pixboom)表示,做C端产品需要放下技术人的“ego”,真正和用户站在一起,而非闭门造车1。牛亚锋则将此过程概括为**“先从工程师变成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变回工程师”**1。这意味着创业者要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情绪价值、娱乐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例如王孟秋提出消费品“have fun(好玩)”的重要性,它能降低营销成本,而“有用”则带来复购和口碑1。这种在技术严谨与用户共情之间反复切换的能力,是穿越硬件创业“黑森林”的关键指引。

AI赋能:从数字化到“见所未见”的体验重塑

AI在硬件中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旨在为用户带来更深层次的体验重塑。

  1. 数字化基础:智能硬件首先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如AeroBand智能吉他通过传感器捕捉演奏信息,反馈学习者的和弦错误1
  2. 个性化匹配:基于数字化数据,AI可以分析用户的演奏习惯、音乐审美,精准推荐课程或曲库,实现人与内容的匹配1
  3. 智能辅助与创作:最终,AI将成为个性化教练,甚至辅助创作。例如,AI能够将用户的音乐片段转化为模板,让用户在关键节点参与,生成带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曲1

AI技术的下沉,正将曾经昂贵或难以实现的体验带入大众视野。以清智元视研发的高速摄影相机为例,过去这类设备价格高达几十万人民币,数据量处理是巨大挑战1。但通过自研AI技术,清智元视解决了数据存储、传输的“软性”问题,将成本降低数倍,使得高速摄影从科学研究的专属工具,转变为面向创作者的消费级产品,帮助他们捕捉子弹穿过物体、水滴溅落等**“见所未见”的瞬间**1

这种“见所未见”的体验,正是激发用户热情、驱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正如李丰所指,人类“看世界”的欲望是无穷的——看水下、看高速、看全景、看身后,这些对独特视觉内容的需求难以饱和1。AI硬件不仅拓展了我们的感官边界,更在TikTok等视频平台上找到了巨大的流量入口,为用户带来情绪价值和创作乐趣,从而降低了营销成本,形成病毒式传播1

中国“硬”实力崛起:全球AI硬件供应链的重塑与策略

中国在全球AI硬件生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得益于在芯片、传感器、光学等“硬”能力上的快速追赶,以及成熟且高效的产业链优势,中国正成为AI硬件实现“极致性价比”和快速迭代的核心动力13。乔雨婷(OPPO巡星投资)指出,中国的供应链在品质、价格和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快速打样和迭代的速度远超其他国家2

这种“泛技术红利”体现在材料、算法、结构、电子各领域的工程师储备,以及像嘉立创这样能快速打样并积极扶持创新企业的生态伙伴2。零零科技自主开设工厂,建立起130个组装工站和35个测试站,所有MES系统和测试数据均由内部掌握,这种对制造工艺的深度把控,与苹果管理工厂的思路异曲同工,是确保产品质量和迭代速度的基石1

然而,供应链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布局也面临地缘政治的挑战。投资人建议,企业必须在有限资源下考虑“Plan B”甚至“Plan C”,以应对突发政策和市场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和云服务方面2。同时,团队中必须配备在供应链或品控方面经验丰富的“老炮儿”,确保关键环节的扎实落地,避免产品问题导致数亿亏损的“大坑”2

垂直化、品牌化与生态位:AI硬件的未来增长路径

AI智能硬件领域永远存在新机会,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一旦智能化产品普及,就会自然走向垂直与细分,催生新的切入口1。例如,零零科技将飞行相机聚焦于滑雪等运动场景,并成功进入Costco、入选《时代周刊》最佳发明榜单,未来更将延伸至水上运动1。这种深耕垂直市场的策略,能有效避开与巨头的正面竞争,找到独特的生态位。

对于出海的C端品牌,品牌“调性”的塑造至关重要。清智元视通过精美的产品造型设计、与北欧北美顶尖创意团队合作的物料审美,以及线下体验活动,在Kickstarter上仅30天就众筹350万美金,成功与创作者群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1。这种对品牌细节和用户共创的极致追求,使得高客单价产品也能获得认可,超越了单纯的性价比竞争1

在营销策略上,新品牌需要寻找低成本曝光的途径。AeroBand通过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制作展示产品使用场景的短视频,摸索平台算法,最终实现视频爆火,吸引大量用户关注1。同时,通过VOC(客户之声)工具和社交媒体互动,长期追踪用户需求变化,是产品持续迭代和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1

尽管垂类品牌可通过差异化创新快速推出爆款,但从长远来看,具有操作系统、云服务及生态整合能力的**“链主”型企业(如苹果、小米、华为)将在智联时代掌握更持久的主导权**4。因此,垂类品牌在理性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考虑与链主生态的兼容和协同,避免“自嗨型”创新4

投资逻辑与“御寒”之道:穿越周期的资本策略

AI硬件领域的资本热度高涨,但投资人普遍保持清醒。他们看重具有精准用户痛点洞察、差异化软件能力的创业团队,并建议避开大模型公司的主要射程范围2。对于近期火热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人认为市场已经过热,预计从明年开始将进入洗牌期,一半企业可能被淘汰2。王学辉(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直言,大家必须树立**“御寒过冬”的意识**,因为再宏大的叙事都会有波折,切勿认为形势好就会一直好2

许旸洋(初心资本)也提醒,2023年具身智能的融资环境相对宽松,但2024年需谨慎,今年更要格外小心,因为技术路径尚未收敛,投资风险较高2。对于创业者而言,自我造血能力至关重要。如果短期难以实现盈亏平衡,就必须储备充足资金,为可能遇到的挑战做好准备2。盲目追求热点、频繁切换赛道,或是长期停留在科研阶段、过快扩张消耗资金,都是创业者需要避免的“黑森林陷阱”2。坚持初心,扎实去做被市场认可的垂直领域,并始终把自我造血能力放在首位,才是穿越资本周期的生存之道。

2026年AI硬件的爆发,将不仅仅是技术与产品的革新,更是人与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的深层变革。从记录生活的情绪价值,到辅助创作的个性化表达,AI硬件正以“好玩”与“有用”并存的方式,重塑我们的认知与体验。这场变革要求创业者拥有超越技术本身的洞察力、穿越周期的韧性,以及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构建独特品牌生态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在破晓前夜的激荡中,把握住AI硬件的下一个十年机遇。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