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广告正深陷“降本增笑”的悖论:它通过快速产出大幅降低了成本,却因情感缺失和美学崩塌而沦为大众笑柄,反而损害了品牌价值。这种现象折射出流量经济下对效率的盲目追求,以及创意产业核心价值被算法稀释的深层危机,预示着未来“真人制作”或将成为稀缺卖点。
全球营销界正经历一场由生成式AI驱动的深刻变革,但这场变革并非毫无争议。当可口可乐等全球巨头接连推出由AI主导的广告作品,却屡屡引发“降本增笑”的群嘲时,我们不得不审视,这股效率神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结构性困境、商业逻辑变迁以及对人类创意本质的深层拷问。
技术幻象与美学断层:生成式AI的局限性
当前生成式AI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无疑是效率提升的典范。品牌方得以在极短时间内批量生产适配不同市场和渠道的素材,将数月的工作周期压缩至数周乃至更短1。然而,这种速度的背后,是技术与美学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现有AI模型虽然能够模仿和组合大量数据,但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细微美学,以及保持物理世界逻辑一致性方面仍显稚嫩。
“即便已经有了一些‘智能’,但AI工具依然不会感受,它只会组合与模仿——于是生成的影像常常在细节上崩坏:光线不连贯、表情不自然、动作不符合物理逻辑。”[^2]
这导致了诸多AI广告中出现的“物理崩坏”、“表情拉胯”等问题,使得原本旨在传递品牌价值和情感共鸣的创意,反而变得诡异和缺乏灵魂。可口可乐圣诞广告中僵硬的北极熊和“懒得转动”的卡车轮子,正是这种技术局限性的生动写照23。AI在生成像素层面可以达到高度逼真,但在语义理解和场景一致性上仍有欠缺,尤其是在处理动态、多元素复杂场景时,容易出现不连贯的视觉效果。这不仅是对消费者审美体验的挑战,更是对AI技术在深层创意理解能力上的拷问。
商业逻辑的扭曲:从品牌叙事到“流量事件”
广告的本质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与价值传递。然而,在AI广告的实践中,这一核心正在被流量经济的逻辑所扭曲。品牌方最初的“降本增效”口号,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一种“降本增笑”的策略,其深层驱动力在于对“关注度”而非“共鸣”的追求。
AI广告的“怪异”和“出错”点,在社交媒体算法的放大下,反而更容易成为“事件”,引发大量吐槽和批评。而这种负面关注,也能够为品牌带来短期的流量与曝光。
“黑红也是红,有人骂总比没人看好。”[^2]
这种“宁可被嘲笑,也不要被忽略”的默契,使得广告传播的核心从创意本身,转向了“能否成为事件”。一次技术瑕疵、一个AI生成的滑稽动作,其传播价值甚至超越了广告主真正希望传达的品牌故事。对于资源紧张的企业而言,AI提供了节约预算与时间的诱惑,使得他们即便面对潜在的负面舆论,也愿意继续利用AI技术。这种错位的生态,使得AI广告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AI热潮下的话题红利”。
从投资逻辑来看,品牌在AI广告上的投入,短期内衡量的KPI更多是“曝光量”、“讨论度”而非传统的“品牌好感度”或“转化率”。这反映出数字营销语境下,注意力稀缺成为最核心的商业竞争要素。企业倾向于选择能快速制造声量、触发讨论的技术路径,即使代价是品牌形象的潜在折损4。
产业生态重塑:危机、适应与反转
AI在广告领域的渗透,远不止于表层的“降本增笑”现象,它正在以极高的效率重塑整个创意产业的底层逻辑。传统广告制作流程中的创意、拍摄、剪辑、后期等环节,都将面临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冲击。这无疑将压缩大量中间环节的就业岗位,引发从业者的普遍焦虑4。
然而,这并非全然的末日。创意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由“效率神话”主导的转型期,但这种转型也可能孕育新的机遇。当市场逐渐被同质化的AI生成内容填满时,“真人制作”的稀缺性将有望被重新定义和定价。正如预制菜盛行之后人们对“真人颠勺”的渴望,消费者对真实、有温度、有情感深度的内容的需求将回归。多芬(Dove)品牌公开承诺永远不会在广告中使用AI替代真人,便是这种未来趋势的早期信号。
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
- AI工具的进化:生成式AI将向更精细化、更可控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语义理解、情感表达和物理逻辑一致性上会有显著提升,减少“崩坏”现象。例如,对一致性生成(consistency generation)和细粒度控制(fine-grained control)的优化,将是未来模型迭代的关键。
- “人机协作”成为主流: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创意,而是成为强大工具。人类创意总监、艺术家将利用AI工具进行快速原型设计、多版本测试,将精力集中在核心创意构思和情感赋能上。
- 分层市场形成:会出现两类内容市场:一类是追求极致效率、成本敏感的AI批量化内容;另一类则是注重情感深度、艺术价值和真实感的“真人制作”高端内容,后者将成为新的溢价点。
- 新的商业模式:内容生产者将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广告体验,而非千篇一律的通用模板。同时,**“AI内容策展人”或“AI创意审核员”**等新职业可能应运而生,专注于优化AI生成内容的品质和合规性。
哲学思辨:何为“真实”,何为“创意”?
AI广告的争议,更深层次地触及了人类对于“真实”与“创意”的哲学思考。当机器可以无限模仿人类的表达形式时,什么是真正的原创?什么是不可复制的“人味”?这种情感的缺失,是否是人类感知“真实”的底线?
Wired曾长期探讨技术对人类文化和认知的重塑。AI广告的“降本增笑”现象,正迫使我们重新定义广告的价值:它究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与情感的艺术?如果广告成为纯粹的流量工具,那么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乃至人与技术之间,将建立怎样的信任关系?
“技术便利带来的好处往往是短暂的,而它所造成的破坏却可能更为持久,直到所有人都追悔莫及为止。”[^2]
这不仅仅是广告行业的问题,更是整个数字文明进程中,人类与AI共存的根本性挑战。我们必须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警惕技术对人类核心价值的稀释。未来的创意产业,将是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性的较量,也是一次重新发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旅程。如何平衡技术带来的效率与人类情感的深度,将是未来十年科技、商业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
引用
-
可口可乐的AI广告:大胆尝试还是失策? : r/aiwars·Reddit·(检索日期2025/11/11) ↩︎
-
可口可乐又整活?圣诞再次用AI做广告引发巨大争议,网友集体喊退订·Dealmoon·(检索日期2025/11/11) ↩︎
-
可口可樂AI聖誕節廣告惹議動物肢體僵硬、風格不一遭批粗製濫造·Technice·(检索日期2025/11/11) ↩︎
-
可口可乐AI重制广告因画面不一致引争议·DoNews·(检索日期2025/1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