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重塑软件工程范式:Agentic AI的生产级飞跃与未来计算的演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WS通过Amazon Bedrock AgentCore、S3 Vectors和开发者工具的整合发布,为企业级AI Agent的生产化落地提供了端到端解决方案,不仅重塑了软件开发架构,更预示着云计算对AI工作负载的深度妥协与进化,加速了AI从概念验证走向大规模商用。

在科技界的语境中,“元年”往往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红杉美国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曾预言2025年将是AI Agent的“群体协作”时代,标志着Agent元年的到来。然而,直到最近,尽管AI Agent概念炙手可热,其在生产环境的落地却始终停留在工具与平台层面,未能提供完整的端到端服务。这背后的核心症结在于,将Agentic AI从“玩具”升级为企业级解决方案,需要一个完善的运行时环境,涵盖身份验证、数据隔离、多模型兼容性、业务上下文理解、压力承载以及统一的用户体验。

正因如此,当早期AI Agent产品如Manus面临“套壳”争议时,行业内部并未一边倒地质疑其技术含量,反而印证了Agentic AI在平台与工程层面的巨大挑战。但如今,这一切讨论似乎都成了过去式。亚马逊云科技(AWS)在2025纽约峰会上的系列发布,特别是Amazon Bedrock AgentCore,标志着企业级AI Agent落地生产环境的关键突破。这不仅是产品功能的迭代,更是AWS围绕Agentic AI构建全新产业生态和计算范式的一次“狂奔”。

AWS的「AI Agent超级工厂」战略布局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在此次规模宏大的升级中无疑是核心。它被定位为一套完整的企业级服务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开发者快速、安全地规模化部署和运行AI Agent,并支持任意开发框架及各类AI模型,加速Agent从POC(概念验证)走向生产部署。12

有接近AWS的人士指出,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要重塑软件开发架构。传统软件开发深度依赖Docker、Kubernetes、CI/CD等云原生环境。但如果企业将Agentic AI置于这一旧有范式中,其生产化进程将止步不前。在Agent时代,新的开发架构将高度依赖像Amazon Bedrock AgentCore这样的解决方案,它包含了**AgentCore Runtime(运行时环境)、AgentCore Memory(记忆系统)、AgentCore Observability(可观测性)、AgentCore Identity(身份管理)、AgentCore Gateway(网关服务)、AgentCore Browser(浏览器功能)和 AgentCore Code Interpreter(代码解释器)**七大核心模块。这套完整且集成的服务体系,使其成为AWS版的“AI Agent超级工厂”。

这种战略构想的核心在于,如同将加工厂紧邻原材料商超(Amazon Bedrock作为“大模型货架”),就地取材,将基础模型加工成Agent服务输送给客户,从而实现一套合规且高效的企业级Agent构建环境。Amazon Bedrock自诞生之初便秉持“Choice Matters”(选择大于一切)的理念,致力于为不同业务提供最契合的基础模型,其模型“供货”数量远超竞品,为“Agent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核心技术突破:生产级Agentic AI的基石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的各个模块都体现了对生产级AI Agent需求的深刻理解:

  • AgentCore Runtime:提供了沙盒化、低延迟的无服务器环境,支持多模态及长时运行Agent。它打破了传统无服务器计算服务(如Lambda的15分钟,Fargate的2小时)的执行时长限制,将单任务最长执行时间直接扩展至8小时,同时保持毫秒级计费模式。3这一突破是云计算对AI工作负载的“妥协与进化”,模糊了“冷启动快”与“长驻省钱”的界限,将成本模型从“长租大巴”转变为“滴滴打表”。但同时也引发了对未来云审计中“长时Serverless”可能成为“影子预算”来源的关注。
  • AgentCore Identity:确保AI Agent能安全访问AWS服务及GitHub、Salesforce、Slack等第三方工具,兼顾用户代理和自主执行。
  • AgentCore Gateway:将现有API和Lambda函数转化为Agent工具,提供统一访问能力,实现跨协议兼容(含MCP协议)。
  • AgentCore Code Interpreter:提供隔离式代码执行环境,确保生成代码的安全运行。
  • AgentCore Observability:提供可视化追溯、元数据标记和故障诊断,极大提升了Agent的调试和运维效率。

此外,**AgentCore Memory(记忆系统)**统一管理会话记忆与长期记忆,实现Agent基于历史交互的持续学习;AgentCore Browser(浏览器功能)则提供托管式浏览器实例,支持自动化网页操作。后者尤其耐人寻味,它暗示了AWS对Web端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当前移动互联网数据相对封闭,而Web端则成为AI时代门槛最低的“数据集散中心”。AWS甚至为此发布了自研模型Amazon Nova Act,专门训练AI在网页上“动手”,在内部基准测试中,其端到端任务完成率高达94%,超越了OpenAI CUA在WebVoyager平台上的表现4。这不仅是Agent能力扩展,更是对未来数据获取和业务自动化模式的战略布局。

数据与生态:构建下一代AI基础设施

AI Agent的规模化应用,尤其知识型Agent,将导致向量数据从数百万飙升至数十亿级别,这些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并用于持续学习和模型优化。然而,现有向量存储方案往往成本高昂且不适用于Agent的长期低频访问需求。AWS通过Amazon S3 Vectors解决了这一痛点,首次在云对象存储中实现了向量的原生存储、访问、搜索和查询功能。1S3作为大数据行业的“通用标准”,其支持向量存储意味着企业可以以远低于Amazon Aurora等数据库的成本存储海量向量数据,上传/存储/查询总成本最高可降90%,极大地降低了AI管线中向量存储的“大头”开销。

在开发者工具层面,AWS也紧锣密鼓地推出了Amazon Strands Agents SDKAmazon Kiro。Strands Agents作为一款由AWS主导的开源SDK,采用模型驱动的“极简主义”方法,旨在用几行代码即可构建和运行AI Agent。而Kiro则是一款预览版的「Agentic IDE」,目标是将“氛围编程”升级为“规格驱动开发”(Spec-Driven Development),它不仅能协助编写代码,更能自动对齐需求、设计、测试和文档,并生成可上线的工程产物。这预示着未来软件开发将从开发者手动编写代码,逐步转向AI驱动的、规范化的、多Agent协作的自动化生产模式

最值得关注的是AWS Marketplace的变革。在纽约峰会上,它完成了“工具化、生态化、入口化”的三连跳,从传统的SaaS/AMI商店升级为“生成式AI时代的企业级能力超市”,用户能够像安装App一样,将AI Agent部署到自己的AWS账户。1Marketplace新增的“AI Agents and Tools”商品类别,包含了即插即用的Agent镜像、符合MCP协议的工具插件以及一键式CloudFormation/CDK模板,并支持自然语言搜索和成本预估。它与Amazon Bedrock AgentCore形成闭环,用户在AgentCore中选定模型后,可直接在Marketplace挑选并部署认证Agent,大幅缩减集成工作量。AWS向生成式AI创新中心再注资1亿美元,并要求受资助的初创企业将研发的Agent产品率先上架Marketplace,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生态飞轮。

对软件开发范式与未来商业的深远影响

AWS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是对未来AI产业生态和商业版图的深刻洞察与布局。它将加速企业构建Agentic AI的进程,使AI Agent不再是实验室的POC,而是可真正落地、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工具。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Agentic AI与长时运行的Serverless架构融合,正在重新定义软件的边界与形态。传统的“短生命周期、不可变基础设施”哲学,在AI长驻、有状态的工作负载面前,正在经历一场“妥协与进化”。这不仅是对技术栈的挑战,更是对软件工程方法论的深层变革,催生出“规格驱动开发”等新范式,甚至可能改变开发者与代码、与工具的交互关系。Kiro这样的Agentic IDE,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面向AI时代的新型“人机协作”界面,它将自动化处理那些重要但耗时、且容易产生“拖延症”的任务,释放开发者的创造力。

从商业敏锐度而言,AWS通过“AI Agent超级工厂”模式,构建了从基础模型、向量存储、运行时环境、开发工具到市场分发的全栈解决方案,形成高度集成的产业生态护城河。S3 Vectors的成本优势将促进海量企业级向量数据的积累和利用,这批数据将成为驱动未来Agent持续学习和优化的核心资产。Marketplace的“能力超市”模式,则为AWS带来了巨大的平台效应,使其成为AI Agent时代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商店”双重角色扮演者。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长时Serverless带来的成本模型变革,虽能降低单次运行成本,但也可能导致企业在“影子预算”上的管理挑战。同时,高度集成的平台化方案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供应商锁定的担忧。

展望未来3-5年,随着Amazon Bedrock AgentCore等平台能力的普及,我们将看到:

  1. AI Agent将成为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常态:企业内部将涌现大量业务定制化Agent,重塑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等各个环节。
  2. 软件开发模式的深度变革:Agentic IDEs和模型驱动的开发框架将逐渐成为主流,开发者将从“手写代码”更多转向“定义规格”和“协作Agent”。
  3. 数据价值的重新聚合:S3 Vectors的普及将促进企业更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向量信息,加速知识型Agent的成熟。
  4. AIaaS/MAaaS成为主流服务形态:企业将更倾向于直接消费Agent服务,而非从头构建,类似于今天的SaaS模式,极大地降低AI落地的门槛。

AWS的这一“狂奔”,不仅是自身产品线的拓展,更是对整个AI产业生态的深刻洞察和引领。它提醒我们,要真正实现Agentic AI的价值创造,企业需双管齐下:既要有明确的策略并高效执行,又要选择主流、开放、安全、可持续且深刻理解业务的合作伙伴。亚马逊云科技无疑在努力成为这一选择中的重要一员,其战略布局预示着一个由AI Agent驱动的、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引用


  1. AWS 在2025 紐約峰會發佈多項AI Agent 創新·Media Outreach(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8 ↩︎ ↩︎ ↩︎

  2.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 (Preview)·AWS官方网站(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7/18 ↩︎

  3. 从概念到生产级部署:AWS如何破解Agentic AI落地难题?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5/7/18 ↩︎

  4. AWS launches agentic AI tools and major cloud service upgrades·About Amazon(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