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DeepSeek-R2的持续延迟,折射出梁文锋及其团队在追求技术极致与市场时机之间的战略两难。这不仅暴露了国产AI在高端算力依赖、多模态能力短板和内容生态构建上的深层困境,更凸显了中国大模型产业在激烈竞争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系统性挑战。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AI竞争格局中,DeepSeek(深度求索)曾以其开源推理模型R1的横空出世,在2025年初掀起波澜,成为中国AI领域的一颗耀眼新星。然而,时隔246天,万众期待的下一代模型DeepSeek-R2却迟迟未能发布,仅在9月22日带来了DeepSeek-V3.1-Terminus的例行更新。这场漫长的等待,不仅消耗了市场的耐心,更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这家明星创业公司在技术、商业、社会等多维度交织下的“三重困境”与“三重挑战”,构成了一幅极富戏剧性张力的“现代启示录”。1
战略抉择的罗生门:极致技术与市场时机的两难
DeepSeek-R2的难产,核心在于梁文锋及其团队在“追求技术极致”与“抢占市场时机”之间的艰难权衡,这正是“创新者的窘境”在AI时代的一个缩影。R1的成功将预期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迫使R2必须实现“碾压级”的性能飞跃,而非渐进式优化。然而,在算力限制和技术瓶颈下,这种极致的打磨无疑拉长了研发周期。
市场不会等待。在DeepSeek内部为追求完美而“不甚满意”R2表现的同时23,竞争对手如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4、百度的文心大模型(ERNIE)、月之暗面的Kimi K25、智谱AI的GLM-4.54等,已完成了多轮模型升级和功能迭代,甚至在DeepSeek擅长的代码和数学推理任务上实现了反超5。这种“不进则退”的市场现实,使得DeepSeek在快速变化的产业潮汐中,流量和产品使用率呈现下滑趋势2。梁文锋的低调风格和“对商业化不感兴趣,对留住用户也不太感兴趣”的极客精神4,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种战略两难更加复杂,因为纯粹的技术信念需要在一个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算力长征:地缘政治下的技术底座重构
DeepSeek-R2的延迟,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是算力供应的核心矛盾与地缘政治的冲击。路透社曾爆料称,DeepSeek曾尝试使用华为昇腾芯片进行下一代模型的训练,以期摆脱对英伟达的依赖。然而,从英伟达CUDA生态迁移到昇腾CANN生态的难度远超预期,训练过程中的不稳定和性能瓶颈严重拖慢了研发进度,甚至一度迫使团队将关键训练任务切回NVIDIA平台。1
更严峻的是,美国对先进AI芯片出口管制(如英伟达H20)的持续收紧,成为悬在中国AI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3。尽管黄仁勋在2025年7月曾带来H20芯片重新销售的“及时雨”2,但供应链的脆弱性和潜在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依赖外部高端算力的战略都充满了风险。这种“算力长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挑战,它迫使中国AI企业必须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即便这意味着短期内可能牺牲部分性能和效率。DeepSeek对华为昇腾平台的兼容性探索,正是这一宏大叙事的微观体现。
开源普惠的B面:多模态与内容生态的“先天”短板
在R2缺位的日子里,DeepSeek并非停滞不前。梁文锋选择了一条艰难但可能也更为长远的道路——构建一个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工具链完全开源的全栈技术体系1。DeepSeek-R1的开源,以及V3.0324等模型的API低成本策略,极大地降低了AI技术的应用门槛,推动了国产AI的普惠化进程。然而,这种耀眼的“A面”无法掩盖其“B面”的深层隐忧。
战略短板之一是多模态能力的“缺位”。当前,全球顶尖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已明确指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能力的融合。而DeepSeek至今发布和开源的模型主要集中在文本和代码领域,旗下多模态文生图模型Janus-Pro并未在行业掀起波浪1。这种单一性可能使其在未来以多模态为核心的应用场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战略短板之二是内容生态的“先天”不足。自今年年中开始,网络中关于“DeepSeek变笨了”的讨论不绝于耳,R1模型在数学推理表现优异,但在涉及创意、事实性内容时却频繁出现“幻觉”1。这背后,正揭示出DeepSeek缺乏像百度(搜索、贴吧、文库)或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那样庞大的自有流量入口和内容生态系统。这些巨头能够通过用户与内容交互,源源不断地产生最新、鲜活的训练数据,形成一个良性的“数据飞轮”1。DeepSeek主要依赖外部公开数据集和合作方数据,缺乏这种“活水”,当模型无法有效甄别和清洗受污染的语料时,就可能导致“幻觉”现象的加剧。对于追求商业化和用户信任的大模型而言,“幻觉”是横亘在其商业化路径上的一大障碍,它直接侵蚀了用户信任和使用体验。
市场潮汐与用户感知:性价比标签的消解与开发者生态的维系
DeepSeek曾以“开源且低成本”闻名,但其“性价比标签正在一点点被重新撕下”2。国内其他大模型玩家,如Kimi K2、MiniMax-M1等,纷纷在模型性能和API调用价格上挑战DeepSeek,甚至推出了更低的收费标准2。Kimi K2成为国内开源领域首个总参数量达到1万亿的MoE架构基础模型,并在DeepSeek擅长的代码、数学推理上实现了反超5。MiniMax-M1则以极低的训练成本(53.47万美元对比DeepSeek V3的557万美元)推出,号称支持业内最高的100万上下文输入,远超DeepSeek R1的64K上下文窗口2。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模型性能和API价格,更延伸到“Token经济学”的深层考量,包括延迟、吞吐率和上下文窗口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最终的token消耗成本和用户体验2。DeepSeek为了在推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便宜模型,其64K的上下文窗口是主要模型提供商中最小之一,这在长文本处理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无疑影响了用户感知。尽管DeepSeek在第三方平台的使用量仍在快速增长2,但其官方应用和网站流量的下滑,提示了在C端应用和用户直接交互体验上的不足,这对于一个致力于通过开源生态实现商业化的公司而言,无疑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远望AGI:梁文锋的信念与中国AI的未来之路
梁文锋的信念是“坚信AGI,是技术极客背景出身,他给自己的使命是要摸AGI的上限在哪里”4,这解释了DeepSeek在追求技术极致上的执着。然而,在大模型从技术探索走向产业落地的关键时期,这种纯粹的追求必须与市场现实、生态建设和商业可持续性进行深度融合。
DeepSeek当前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国内顶尖AI公司在向更高技术水平迈进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缩影。它提醒我们,中国AI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顶尖的技术创新,更需要解决以下核心命题:
- 算力自主化:如何在大国竞争背景下,构建稳定、高效、自主可控的AI算力体系,是决定中国AI未来走向的战略基石。
- 多模态融合:多模态是未来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需要在这一领域加速追赶和创新,拓展应用边界。
- 内容生态构建:如何通过自有数据飞轮和用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模型,解决“幻觉”等根本性问题,是提升用户信任和产品生命力的关键。
- 技术与商业的平衡:在追求AGI的长期愿景与满足短期市场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创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艺术。
DeepSeek和梁文锋给出的答案,将不仅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将对国内其他AI公司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描绘出中国AI在“内卷”与全球竞争下的破局之道。
引用
-
等不来DeepSeek-R2的246天:梁文锋的“三重困境”与“三重挑战”·大模型之家·何煦(2025/9/23)·检索日期2025/9/23 ↩︎ ↩︎ ↩︎ ↩︎ ↩︎ ↩︎ ↩︎
-
梁文锋等来及时雨_腾讯新闻·字母榜(2025/07/15)·检索日期2025/9/23 ↩︎ ↩︎ ↩︎ ↩︎ ↩︎ ↩︎ ↩︎ ↩︎
-
DeepSeek R2 推迟发布:因H20 算力短缺、以及梁文锋对其 ...·开源中国(2025/09/23)·检索日期2025/9/23 ↩︎ ↩︎
-
DeepSeek又更新了,期待梁文锋“炸场”·新浪科技·周文猛(2025/09/23)·检索日期2025/9/2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