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转向英伟达:中国AI芯片自主之路的现实校准与生态壁垒的韧性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DeepSeek将其R2模型训练从华为昇腾芯片转回英伟达,凸显了中国在AI算力自主研发进程中面临的技术成熟度与生态系统壁垒的严峻挑战。这一事件不仅是单一公司的挫折,更是地缘科技博弈下全球AI芯片格局与商业策略调整的深刻写照。

近期,中国AI独角兽DeepSeek(深思)在训练其下一代大型语言模型R2时,遭遇了出人意料的挫折。原计划全部基于华为昇腾(Ascend)芯片集群进行的训练,因持续的技术问题而被迫中止,DeepSeek最终选择回归英伟达(Nvidia)GPU平台,这导致了R2模型的发布延迟1。这一事件犹如一声警钟,在国家层面力推科技自主可控的背景下,揭示了打造完整、成熟AI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再次印证了英伟达在高性能AI训练领域无可撼动的统治力。

技术雄心与生态壁垒:昇腾芯片的“炼狱”挑战

DeepSeek-R2模型备受期待,此前有消息称其将采用更先进的混合专家模型(MoE)架构,参数量或达1.2万亿,并有望在成本上较OpenAI同类产品大幅下降2。更重要的是,DeepSeek计划在华为昇腾910B芯片集群上完成训练,旨在实现“全方位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2。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承载着中国在高端AI算力领域摆脱外部依赖的战略雄心。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据多家媒体报道,DeepSeek在昇腾平台训练R2模型时遇到了**“稳定性欠佳、软硬件支持不足、芯片通信慢”等关键技术障碍34。尽管华为昇腾910B在FP16精度下的计算能力被宣称能达到英伟达上一代A100的91%左右2,但裸算力与实际可用算力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大规模AI模型训练,尤其是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参数模型的训练,对算力集群的稳定性和协同效率有着极致的要求。

  • 稳定性挑战: 数月乃至数年的训练周期中,任何细微的硬件或软件故障都可能导致训练崩溃,功亏一篑。这需要芯片具备极高的可靠性,以及一套完善的错误检测、恢复机制。
  • 软件生态缺失: 英伟达的CUDA平台及其上层工具链(如cuDNN、NCCL)经过数十年的迭代,构建了庞大且成熟的软件生态系统。这包括高效的并行计算库、分布式训练框架优化、调试工具以及海量的开发者社区支持。华为昇腾的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异构计算架构和昇思MindSpore框架虽然在进步,但在丰富度、成熟度、以及针对超大规模训练的优化程度上,与CUDA生态仍有显著差距。
  • 芯片间通信瓶颈: MoE等超大模型往往需要成百上千甚至上万颗芯片协同工作。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互联带宽)和通信效率是决定训练效率的关键。英伟达的NVLink技术提供了高带宽、低延迟的芯片间互联,而华为在这一领域的追赶仍需时日。

这不仅仅是“芯片制造”的问题,更是“芯片生态”的问题。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言,“这五年的差距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时间不等人,我们需要努力。”2 这五年差距,不仅仅是制造工艺的迭代,更是软件堆栈、工具链、算法优化和开发者反馈闭环的沉淀。

地缘科技竞争下的产业生态再平衡

DeepSeek的“回归英伟达”举动,无疑给北京“势不可挡的技术进步与自给自足”的叙事泼了一盆冷水1。这并非否定中国AI芯片的努力,而是对当前地缘科技竞争格局下,技术自主可控之路所面临的真实困难的一次残酷而清醒的校准

  • 英伟达的“生态护城河”: 此次事件再次证明了英伟达的生态系统(硬件+CUDA软件栈)是其最坚固的护城河,尤其在高端AI训练市场。即使面对严格的出口管制,中国企业在开发大型基础模型时,依然难以绕开对英伟达算力的依赖。这种技术锁定效应,使得英伟达在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中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 商业策略的务实调整: DeepSeek的困境,将迫使更多中国AI公司在战略上进行重新考量。单纯的国产替代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最前沿、最核心的模型训练环节。未来,我们可能看到一种更为务实的“双轨制”策略:部分推理任务和非前沿模型的训练可能转向国产芯片,以积累经验和降低成本;而对于顶级通用大模型的研发,为了保持竞争力,仍将不得不依赖英伟达等全球领先的算力平台。事实上,有报道指出,DeepSeek目前将华为芯片用于推理(inference)而非训练5
  • 对投资格局的影响: 这一事件也可能影响AI领域的投资逻辑。资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算力核心层面,完全的国产替代仍然是一个长期且高风险的命题。对国内AI芯片的投资,或许会更多地转向特定场景的定制化芯片、边缘计算芯片或软件生态的构建,而非简单追求通用AI训练芯片的性能平替。

迈向未来:韧性、迭代与生态构建的长期主义

DeepSeek的经历并非中国AI自主之路的终点,而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提醒我们,技术自主并非一蹴而就的单点突破,而是一个需要长期主义、持续迭代和系统性生态构建的复杂工程

从Wired的哲学思辨角度看,这不仅仅是芯片的竞争,更是关于技术主权的深刻探讨。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技术体系中,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意味着超越硬件制造,深入到操作系统、软件框架、算法模型、乃至开发者社区的文化构建。这是一场技术与地缘政治、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交织的漫长博弈。

未来3-5年,中国在AI算力领域的追赶将呈现以下趋势:

  • 聚焦“可用”而非“媲美”: 国内芯片厂商将更注重提升现有产品的稳定性、易用性以及软件兼容性,以满足更多元化的AI应用场景需求,而非仅仅追求与英伟达旗舰产品在峰值性能上的数字对标。
  • 特定场景的突破: 在智能驾驶、边缘AI、智慧城市等特定垂直领域,国产AI芯片有望结合实际需求,实现差异化优势和商业闭环。
  • 软件生态的持续投入: 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将持续加大对自研AI框架和工具链的投入,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逐步完善软件生态。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和巨大投入的“慢变量”。
  • 国际合作的再平衡: 尽管自主可控是长期目标,但短期的务实选择和必要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仍将是中国AI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eepSeek的教训,是全球AI算力竞争中的一次生动案例。它以现实的代价,清晰地勾勒出通往技术自主道路上的重重挑战。然而,每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深思、一次校准,更是激发韧性、推动创新的重要契机。中国AI产业的未来,将在这种不断突破壁垒、持续构建生态的长期主义中逐渐清晰。

引用


  1. DeepSeek reverts to Nvidia for R2 model after Huawei AI chip fails · AI News (artificialintelligence-news.com) · (2025/08/14) · 检索日期2024/05/17 ↩︎ ↩︎

  2. 基于华为昇腾训练性能不输英伟达!自家模型爆料:DeepSeek-R2本月要发布 · 新浪财经 (finance.sina.com.cn) · 快科技 (2025/08/12) · 检索日期2024/05/17 ↩︎ ↩︎ ↩︎ ↩︎

  3. 华为AI芯片性能太差,导致deepseek-R2被难产,从5月推迟至今 - 网易 (www.163.com) · (2025/08/14) · 检索日期2024/05/17 ↩︎

  4. 报道称DeepSeek 因使用昇腾芯片训练遇到技术问题造成R2 发布推迟 · 知乎 (www.zhihu.com) · (2025/08/14) · 检索日期2024/05/17 ↩︎

  5. FT:DeepSeek新模型延后问世问题出在华为芯片还是得靠辉达 · 世界新闻网 (www.worldjournal.com) · (2025/08/14) · 检索日期2024/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