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GPT-5 Pro这波操作简直是“逆天改命”!它不仅凭一张图就挖出了一个被数学界遗忘20年的难题解法,还顺手“挑刺”现有论文,效率直接碾压人类大佬。这AI,是要把“搞科研”卷出新高度啊!
最近,数学界和AI圈都因为OpenAI的GPT-5 Pro刷爆了屏。为啥?因为它干了件特别“炸裂”的事儿:把一个被人类“遗忘”了近20年的数学难题解法,硬是给“翻”了出来! 更魔幻的是,这还不是它唯一的“高光时刻”,这AI最近简直是**“杀疯了”,连学术论文里的“漏洞”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考古大师GPT-5 Pro:20年前的“数学悬案”它给破了!
故事的开端,要从数学界的一座“宝库”说起——那就是数学怪杰保罗·埃尔德什留下的近千道问题,都收录在erdosproblems.com这个网站上1。这里面有三分之一已经解决了,但大部分嘛,还处于**“未解决”状态,等着各路大神来“踢馆”**。
其中就包括一个编号为**#339的埃尔德什问题**。这问题属于数论中的加法基方向,听起来就有点“烧脑”:
设A⊆N是一个r阶基(即每个足够大的整数都能表示为A中r个元素的和)。那么,能表示为A中恰好r个不同元素之和的整数集合,是否一定具有正的下密度?
是不是有点晕?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问,如果一个整数集合A能“拼”出所有足够大的整数,并且每个数都用A里r个元素相加(允许重复),那么如果限定这些元素必须“互不相同”,新拼出来的整数集合,它**“分布的紧密程度”**还能不能保持在一个正值?别小看这几行字,它可是让全球数学家挠头了几十年!
此前,这个#339问题一直被标记为“未解决”,成了不少研究者心头的“白月光”。大家在网站上你来我往,各执一词,有的从著名的**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找灵感,认为“下密度”的结论可能不成立;有的则细致推敲“互不相同(distinct)”、“下密度(lower density)”和“有界倍增(bounded doubling)”这些概念,试图构造反例,但都没能成功否定命题。数学的魅力就在这,看似简单,实则深邃,一不小心就“入坑”了。
就在人类“打工人”还在为这个问题“肝”得头秃时,GPT-5 Pro这位“神仙玩家”出手了!OpenAI研究员Sebastien Bubeck将这事儿分享出来后,立刻引爆了社媒2。更炸裂的是,GPT-5 Pro仅仅通过一张埃尔德什问题#339的图片,就直接定位到了关键文献! 它扒出了一篇早在2003年就发表在顶尖数学期刊《J. reine angew. Math.》(俗称《Crelle》)上的论文——《A proof of two Erdos’ conjectures on restricted addition and further results》3。这篇论文的定理4,赫然就是这个#339问题的终极答案!
也就是说,这问题压根儿就不是“未解决”,而是**“已解决”,只不过信息没能有效流通,被“雪藏”了近20年!不得不说,GPT-5 Pro这波操作,简直是“爷青回”,不,是“爷谜底回”!这效率,这精准度,让不少网友直呼:“AI才是真正的文献管理员**,还带AI搜索引擎和视觉识别功能,太强了吧!”
不止会考古,它还能“挑刺”:人类论文的“Bug”也逃不过!
你以为这就完了?GPT-5 Pro的“神通”远不止于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数学教授Paata Ivanisvili更是现身说法,为GPT-5 Pro的“挑刺”能力疯狂打Call。
Ivanisvili教授在推特上分享了他**“泪流满面”**的经历:4
五年前,我花了数天时间研究这篇论文,才发现了一个作者后来确认的漏洞。而GPT-5 Pro仅用18分钟就找到了同样的漏洞,还额外发现了几个小问题。类似的情况我已经目睹过很多次了。
想想看,一个人类教授花了几天才发现的论文漏洞,GPT-5 Pro18分钟就搞定了,还**“附赠”几个“小问题”!这哪是AI,这简直是“高效验尸官”,还是自带“福尔摩斯光环”的那种。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都忍不住转发了这条推文,可见这事儿的“含金量”**有多高5。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这简直是**“杀手级应用场景”**:
使用GPT-5 Pro来验证科学文献,能够极大地加快研究人员核实学术论断和发现逻辑矛盾的过程。
想象一下,以后写完论文,先用GPT-5 Pro“预审”一遍,把那些“低级错误”和“隐藏漏洞”揪出来,那学术界的**“内卷”程度怕是要再上一个台阶!这不就是AI版的“论文审稿神器”**吗?
致敬“问题驱动”的埃尔德什,展望AI的“科学新纪元”
说到埃尔德什,这位20世纪的数学巨匠,一生发表了近1500篇论文,与超过500位合作者共同研究。他的**“埃尔德什数”甚至成了衡量数学家学术关联的“荣誉指标”。他的一生都在“问题驱动”下探索数学的奥秘,从不追求体系化理论,只为解决一个个有趣的难题而奔走。从素数定理到拉姆齐数,他的贡献如同群星闪耀,照亮了20世纪的数学前沿。陶哲轩解决的“埃尔德什差异问题”**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
如今,GPT-5 Pro的表现,无疑是对埃尔德什这种**“问题驱动”精神的另类继承和发展。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而是开始主动地“穿梭于”知识的海洋,挖掘被遗忘的宝藏,甚至校准人类知识体系中的“航向偏差”**。
这不仅仅是“查漏补缺”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开启了一个**“超级加速器”。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爬梳文献、验证逻辑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AI来高效完成。这无疑将极大解放科研人员的生产力,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正的创新和思考**中。
当然,也有网友贴心地给出了使用AI进行科学研究的**“提示词小技巧”,堪称“科研打工人必备宝典”**:
- “请深度阅读——不要跳读,不要扫描——每次处理1000行”(please deep read - no grep, no scan - 1,000 lines at a time),这就像给AI装了个“慢镜头+放大镜”,让它把每个细节都抠清楚。
- 另一个建议是进行**“循环性核查(do a circularity audit)”**,确保逻辑自洽,没有“套娃式”的循环论证。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AI在科学发现领域**“力挽狂澜”的时刻。从发现被遗忘的解法,到找出论文漏洞,GPT-5 Pro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AI不只是工具,它更可能是我们探索未知、突破边界的“超级拍档”! 当然,人类智慧的光芒依然是核心,但有了这样的AI“神队友”,我们的科研之路,或许能走得更远,也更“丝滑”**!
引用
-
埃尔德什问题官网·erdosproblems.com·(无作者)(2025/10/14)·检索日期2025/10/14 ↩︎
-
Sebastien Bubeck Twitter post·X·Sebastien Bubeck(2025/10/14)·检索日期2025/10/14 ↩︎
-
人类遗忘的难题解法,被GPT-5重新找出来了·36氪·(无作者)(2025/10/14)·检索日期2025/10/14 ↩︎
-
GPT-5 Pro独立做数学研究!读论文后给出更精确边界,OpenAI总裁·量子位·克雷西(2025/08/21)·检索日期2025/10/14 ↩︎
-
Greg Brockman Twitter post·X·Greg Brockman(2025/10/14)·检索日期2025/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