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与DeepSeek:大模型时代的分岔口——能力产品化与技术主权深潜的战略抉择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GPT-5的发布标志着OpenAI将现有大模型能力推向极致产品化的方向,但在核心智能突破上却显露出“Transformer能力墙”的迹象。与此同时,DeepSeek则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不仅深耕前沿算法突破,更战略性地转向国产芯片训练,为国产AI的“自给自足”和技术普惠开辟新局。

GPT-5的正式面世,并未如市场预期般带来颠覆性的范式转移,反而以一种“常规升级”的姿态,在用户群体中引发了褒贬不一的反馈——不少人甚至希望保留GPT-4o的功能。纽约大学名誉教授加里·马库斯曾用“姗姗来迟、过度炒作、平庸无奇”来概括其表现,直指其未能根除大语言模型固有的“幻觉”和多步逻辑推理缺陷1。这似乎暗示,在现行Transformer架构下,通用大模型的能力上限正遭遇瓶颈,或者至少是进入了一个技术突破的平缓期。面对这堵“Transformer能力边界之墙”,两大AI领军者——OpenAI与DeepSeek,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战略深水区,预示着全球大模型产业版图的深刻重塑。

GPT-5:能力产品化的极致与“幻觉”的边界

OpenAI作为大模型时代的开创者和标杆,其GPT系列产品每一次迭代都牵动着全球科技界的神经。然而,GPT-5的发布却显得有些“未达预期”。尽管在测试集上登顶,并实现了模型参数的增加和训练数据的拓宽,但在核心智能层面上,其革命性进步有限2

有报道指出,GPT-5在编程能力、写作水平和健康咨询准确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提升,例如在Python编程测试中达到100%准确率,能够驾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并能辅助解读医疗报告1。OpenAI的重心明显放在了**“能力产品化”**上:通过模型路由功能,简化用户选择,优化算力分配,降低新用户的使用门槛。它是一个幻觉更少、更易用、能解决更多具体问题的工具,旨在将“超级APP”的叙事进行到底。

然而,这种产品化优化的背后,是技术专家和深度用户对核心智能停滞的普遍感受。GPT-5依然无法彻底解决幻觉、多步逻辑推理错误以及多模态理解上的质的提升。这并非是OpenAI能力不足,而是可能触及了当前Transformer架构的**“能力边界”**。OpenAI前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曾预言,技术发展会经历“百花齐放—快速收敛—再度百花齐放”的周期2,GPT-5的出现,似乎正处于一个收敛后的平缓期。OpenAI的选择,是基于现有成熟技术,深挖应用场景,加速商业变现,将AGI的宏大愿景,暂时锚定在“极度富足”的产品化路径上,其营收和估值也因此一路飙升。

DeepSeek:探索技术前沿与“算力自给”的战略深潜

与OpenAI向“左”的商业产品化路径不同,DeepSeek及其创始人梁文锋则选择了向“右”的技术深耕与战略自给之路。DeepSeek在短短时间内,通过一系列重量级发布解决了大模型技术上的关键痛点:

  • DeepSeek-V2(2024年5月)革命性处理长上下文效率,首创多头潜注意力(MLA),支持128K token处理,并以极低API定价引发价格战2
  • DeepSeek-V3(2024年12月)以671B参数的MoE架构,实现推理速度3倍加速,性能匹敌GPT-4o,大幅缩小开源与闭源模型的性能差距23
  • DeepSeek-R1(2025年1月)专注于推理能力提升,在AIME和MATH任务上匹敌OpenAI o1模型,成本更低,加速了开源AI的全球普及23

DeepSeek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模型性能上,更在于其对底层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今年7月底,DeepSeek团队与北京大学等机构合作的论文《Native Sparse Attention: Hardware-Aligned and Natively Trainable Sparse Attention》获得ACL 2025最佳论文奖42。这篇论文首次将稀疏注意力从理论带入完整训练流程,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将训练效率大幅提高,并带来了高达11倍的推理加速。这不仅展示了DeepSeek在算法层面的顶尖实力,也体现了其推动大模型技术普惠的决心。

更具战略意义的举动是,DeepSeek正在将最先进大模型的训练转移到国产芯片之上2。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摆脱对英伟达GPU的依赖,实现“算力自给”,成为中国AI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DeepSeek此举,无疑是试图彻底解下这把剑。实现前沿性能大模型从训练到推理的国产化,其难度不亚于再研发一种全新的“原子弹”2。这包括:

  • 硬件性能差距:国产GPU与英伟达GPU存在代际差距,即便通过密集互联技术弥补,面对“10万卡集群”仍面临巨大工程挑战。
  • 软件生态重构:PyTorch或TensorFlow等主流开源框架为国际硬件优化,国产化意味着需要重写或修改大量代码,重构软件栈,使其性能和稳定性接近发展近10年的主流解决方案23

虽然DeepSeek在C端用户活跃度上有所下滑1,但这主要是因为其战略重心并非To C产品,而是AGI研发和开源生态的搭建1。许多国内公司的模型基座都基于DeepSeek改造,印证了其在开源路线和开放生态上的价值。梁文锋“不达标准,绝不发布”的态度1,也凸显了其对技术突破的坚定执着。

行业路径分化:从模型竞争到生态主导

GPT-5与DeepSeek的道路分化,映射出当前全球大模型产业的两大核心战略方向。OpenAI选择了一条**“能力产品化与商业规模化”**的快车道,将现有模型能力转化为用户易用的工具,通过构建“超级应用”来快速占领市场,实现营收和估值的飙升。这是一种将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模式,其核心是用户体验优化和市场渗透。

而DeepSeek则代表了另一条更为**“深层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的道路。它不仅在MoE、稀疏注意力等前沿架构和算法上持续深耕,更将目光投向了“软硬件协同优化”“国产化自给自足”**的宏大目标。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科技主权的战略博弈2。DeepSeek的努力,旨在打破西方在高端AI芯片和软件生态上的垄断,构建一个从底层算力到上层模型的完整自主可控的AI体系。这种战略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期的耐心,其短期商业回报可能不如OpenAI,但却可能奠定未来全球AI基础设施的基石。

这种分化,使得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模型性能的单纯比拼,而是演变为一场更宏大的产业生态主导权之争。它要求企业不仅具备顶尖的模型研发能力,更要拥有对算力、数据、算法、框架乃至应用层的全栈控制力。投资者的逻辑也将从单纯看模型能力,转向评估企业在整个AI产业链中的战略位置和生态整合能力。

未来展望:大模型时代的范式重构与地缘科技博弈

未来3-5年,大模型领域可能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 架构创新与“第二曲线”:如果Transformer的“能力墙”被证实,研究人员将加速探索新的模型架构和训练范式,例如类脑计算、因果推理等,以期实现真正的智能跃迁。DeepSeek在稀疏注意力等方向的探索,可能正是开启“第二曲线”的关键一步。
  • 软硬一体化与垂直整合:芯片与模型开发的协同将变得空前重要。拥有底层硬件自主能力的AI公司,将在成本、效率和安全上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DeepSeek的国产芯片训练之路,正是这一趋势的鲜明例证,它将重塑AI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格局。
  • 生态竞争的加剧:开源生态将持续繁荣,DeepSeek等公司的持续开源贡献将降低AI开发门槛,促进技术普惠。而闭源巨头则会强化其平台能力和商业护城河,形成“超级应用”与“基础架构提供商”并存的局面。
  • 地缘科技博弈的深化:AI作为战略性技术,其发展将与国家安全、产业政策、国际关系深度绑定。芯片管制、数据流动、算法透明度等问题将持续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DeepSeek的“自给自足”之路,正是在此背景下寻求突破的典范,其成败将对全球AI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多年前,OpenAI以ChatGPT开创了大模型时代。如今,GPT-5的发布和DeepSeek的战略转型,仿佛在时间线上划出了一道深刻的分岔口。奥特曼领导的OpenAI向左,将AGI的愿景化为易用产品和商业帝国的砖瓦;梁文锋率领的DeepSeek向右,坚定地深潜于技术前沿与国产化基石的锻造。最终,这两条看似相悖的道路,或许都将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一个由AI深度塑造的全新纪元。

引用


  1. GPT-5口碑翻车,DeepSeek蓄势待发,网友:梁文锋可能在憋大招·电商派·匿名(2025/8/8)·检索日期2025/8/15 ↩︎ ↩︎ ↩︎ ↩︎ ↩︎

  2. GPT-5之后,奥特曼向左,梁文锋向右·直面AI·胡润 苗正(2025/8/15)·检索日期2025/8/15 ↩︎ ↩︎ ↩︎ ↩︎ ↩︎ ↩︎ ↩︎ ↩︎ ↩︎ ↩︎

  3. DeepSeek最强专业拆解来了,清交复教授超硬核解读·36氪·匿名(2025/8/8)·检索日期2025/8/15 ↩︎ ↩︎ ↩︎

  4. Native Sparse Attention: Hardware-Aligned and Natively Trainable Sparse Attention·arXiv·匿名(2025/8/15)·检索日期2025/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