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IFA 2025揭示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消费电子市场的强势崛起,它们以务实的姿态推动AI技术从概念走向日常生活的“无感”融合。从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到AI眼镜,这场由中国驱动的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生态,更预示着一个以实用主义AI为核心的未来生活范式。
第101届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 2025)的舞台,正在上演一场深刻而微妙的变革。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电子盛会,如今正被一股强大的“中国风暴”所席卷。近700家中国企业——占据参展商总数的38%——的到来,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往届,更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是对全球消费电子未来走向的一次务实且具前瞻性的宣言。
中国科技力量的欧洲崛起:一场务实的AI渗透浪潮
IFA 2025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的“攻城略地”。从大型家电巨头如TCL、海信、海尔,到新兴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独角兽宇树科技、追觅、石头科技,中国品牌几乎渗透了每一个细分领域。1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欧洲市场消费力强劲,对智能产品的接受度高,但其在某些传统消费电子领域(如割草机器人)的创新步伐相对较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金矿”和增长空间。
与国内一些展会热衷于展示前沿概念不同,IFA 2025上的中国企业更注重将AI技术与实际生活场景深度融合,追求“无感”的实用性。AI不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成为解决用户痛点、提升生活品质的核心功能。这种从“炫技”到“落地”的策略,正是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并购和战略合作,一些德国、意大利老牌企业也悄然加入了中国企业的生态矩阵,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融合。
AI眼镜:通往“空间计算”的中国路径
AI眼镜无疑是IFA 2025上的一大焦点,且几乎所有AI眼镜都来自中国厂商,如雷鸟创新、Rokid、BleeqUp和影目科技。Meta的AI眼镜定义了海外基础形态,但中国企业正通过更强的硬件集成与AI能力,拓展其应用边界。Rokid Glasses将ChatGPT集成到海外版本中,提供了实时翻译、物体识别等实用功能;影目科技的Inmo Air3则通过Micro-OLED显示和智能戒指实现流畅交互,展现了向“空间计算”进化的潜力。1
这些AI眼镜不仅仅是视觉增强设备,更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核心入口。它们正在从简单的AR显示向具备更强感知、计算和连接能力的“智能助理”转变。XREAL等厂商已明确提出,AR/AI眼镜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空间计算”终端。12 这种技术愿景预示着一个物理世界与数字信息无缝融合的未来,其中智能眼镜将成为我们与数字世界互动的主要界面,重塑信息获取、社交乃至工作方式。
具身智能的务实演进:从舞台表演到家庭服务
虽然人形机器人如宇树科技的G1和美的的家用人形机器人继续吸引眼球,但IFA 2025更凸显了具身智能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的实用化落地。宇树机器狗Go 2的互动表演固然精彩,但更多机器人展品则聚焦于室内清洁、割草、泳池清洁等具体场景。例如,追觅的Cyber X扫地机器人能爬楼梯,石头科技的Saros Z70支持AI对象识别,科沃斯的DEEBOT X11则搭载了智能语音助手AGENT YIKO,能够进行多步骤分析并自主决策。1
这种从“奇观”到“功能”的转变,反映了机器人技术商业化路径的成熟。优必选在IFA选择展出智能猫砂盆和割草机器人而非人形机器人,正是对欧洲市场实际需求的响应。这些“不那么拟人化”的服务型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等AI技术,已经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如繁琐的家务劳动和庭院维护。中国厂商在这一领域的“内卷”加剧,也推动了产品性能和性价比的快速提升,使得过去被视为“蓝海”的市场迅速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
智能家居与家电:AI的“无感”深度融合
“没有AI的产品,似乎都显得不完整”——这句评论精准捕捉了IFA 2025智能家居和家电领域的核心趋势。从冰箱、洗衣机到空调,家电巨头们正通过集成AI技术实现更深度的智能化和节能体验。海尔的AI Vision洗衣机能识别衣物颜色并调整洗涤模式,博世的Cookit料理机能将在线食谱智能转换为烹饪指令,西门子烤箱则能通过AI识别食物并自动调整烹饪参数。1
更重要的是,各大家电厂商正在构建全屋智能平台,将单一产品的智能化提升到系统层面的智慧互联。三星的AI Home、LG的ThinQ AI、海尔的hOn和海信的ConnectLife AI平台,旨在通过无处不在的环境AI,实现宠物护理、家庭能源管理、自动化设备调度等功能。这些平台代表着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从单一设备控制到场景化智能管家服务,将AI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用户体验升级**。
视听体验的未来:RGB LED与AI赋能的大屏生态
在视听领域,IFA 2025见证了以RGB LED技术为核心的**“中日韩电视擂台赛”**。海信、TCL、三星和索尼等品牌纷纷展示了基于RGB-MiniLED或Micro RGB技术的超大屏电视,承诺更广色域、更高亮度和更细腻的色彩表现。例如,海信的116英寸RGB-MiniLED电视UX峰值亮度高达8000nits,并搭载Hi-View AI Engine X实时优化视觉效果。1
同时,AI在电视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化。TCL的QM9K电视接入了谷歌Gemini,三星的Vision AI Companion集成了Microsoft Copilot和Perplexity,支持实时翻译和AI画质调节。杜比实验室也推出了下一代HDR格式杜比视界2,利用“内容智能”AI分析画面和观看环境来优化体验。这些技术进步预示着电视将不再是单一的显示设备,而是集成了强大AI能力的家庭娱乐和信息中心,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视听交互。
中国投影仪厂商的集体出海也成为IFA的一道风景线。在本土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极米、当贝、安克等头部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欧洲,推出了如安克Nebula X1 Pro这样的巨型液冷投影仪,以及极米Titan系列商用投影。这不仅是产品线的延伸,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寻找新增长点的战略性扩张。
新兴智能硬件与出行:AI赋能的创新边界
除了主流消费电子产品,IFA 2025还涌现出众多“脑洞大开”的AI硬件,展示了AI在不同领域的赋能潜力。Plaud和Soundcore的AI录音设备在海外市场热销,时空壶的AI翻译耳机提升了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当贝的智能鱼缸1 Ultra实现了AI喂食和水质监测,而吾云创新的AI NAS则将本地化AI分析能力引入个人数据存储。甚至连未来脑律的耳戴式设备,通过迷走神经刺激改善睡眠,展现了AI在健康领域的创新尝试,尽管略显“黑镜”式科幻感。1
在智能出行领域,中国企业也展现出其独特的市场洞察力。备受争议的“电动老头乐”——如ASTRAUX AL7——在欧洲以约9000欧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的价格售卖,找到了特定的市场需求。1 比亚迪等电池巨头则直接将适用于两轮、三轮电动车的电池解决方案摆上展台,精准捕捉了电动出行设备背后庞大的供应链商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全球市场差异化的理解,也预示着智能交通工具的平民化和细分化趋势。
投资逻辑与全球化挑战:中国企业的战略深耕
IFA 2025上中国企业的强势表现,是其在全球化战略中深耕欧洲市场的一个缩影。这种深耕不仅体现在产品出海,更在于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和本地化运营的重视。例如,科沃斯等厂商展示了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实力,确保了产品在性能和成本上的竞争力。宇树科技等具身智能企业也强调在硬件量产的同时,持续优化软件和AI大模型,以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易用性。3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企业在AI眼镜、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积极布局,反映了资本对这些细分市场未来增长潜力的看好。虽然IFA 2025的产品可能不如CES般激进,但其务实导向却为投资者提供了更清晰的商业化前景。然而,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文化差异、数据隐私法规、供应链韧性等多重挑战。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本地化发展和品牌信任建设,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IFA 2025所呈现的并非一场单一的技术奇点爆发,而是一场由中国力量驱动、以实用主义AI为核心的渐进式、全方位的消费电子产业重构。AI正以“无感”的方式,从云端走向边缘,从概念走向生活,其深层影响将远超产品本身,最终将变革我们的社会结构、工作模式乃至对“智能”本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