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Lukasz Kaiser,Transformer架构的共同发明人,选择坚守OpenAI,深度参与GPT-5和推理模型研发,其“第一性原理”思维正推动AI从“模式匹配”走向“深度思考”。GPT-5集成多模态与按需推理能力,标志着AI迈向更通用智能的关键一步,同时预示着计算范式从预训练转向推理的重大转变。
2017年,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论文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彼时被循环神经网络(RNN)统治的AI领域激起滔天巨浪。这篇引用次数高达197159次1的里程碑式论文,不仅催生了Transformer架构,更是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DALL-E、ChatGPT乃至GPT-5奠定了理论基石。这背后,有一群被称为“Transformer八子”的科学家。多数人选择投身创业浪潮,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帝国,然而,其中一位——Lukasz Kaiser——却做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他放弃了商业机遇,转而加入以通用人工智能(AGI)为终极使命的OpenAI,继续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上,做一个执着的探索者。Kaiser的路径选择,以及他所参与构建的GPT-5及其推理模型,不仅是技术演进的缩影,更蕴含着对未来AI范式与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洞察。
技术原理与架构演进:从Attention到通用推理
Transformer架构的诞生,是对当时主流RNN及其变体LSTM在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和并行计算瓶颈上的颠覆性突破。RNN的序列化处理方式使其在长文本面前表现出“健忘症”,且其串行特性与GPU、TPU的并行计算优势格格不离。Kaiser尖锐地指出:“当神经网络诞生时,它是为图像识别而生的……但句子和图像完全不同。”1图像是并行的,而RNN却强行让语言处理线性化。
“注意力”机制的引入,最初是作为RNN的“增强补丁”出现。但Kaiser和团队成员敏锐地意识到,注意力机制本身可能就是一切。他们大胆地推倒了RNN的“城墙”,构建了一个纯粹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新架构,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并行计算能力和对全局信息的有效捕捉。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模型性能,也为后来的大规模预训练和生成式AI奠定了基础。
Kaiser的学术背景,尤其是他在“自动结构上的逻辑与博弈”领域的博士研究,赋予了他独特的“第一性原理”思维。他习惯于从最底层规则出发构建宏大、自洽的系统。这种思维范式,与Transformer架构的优雅与自洽形成宿命般的呼应。从早期为普惠AI而开发的Tensor2Tensor(T2T)库,到后续提出“一个模型通晓一切”(One Model To Learn Them All)的远见,Kaiser始终在思考如何让AI超越特定任务,走向通用智能。
GPT-5的发布,正是这一理念的最新体现。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特长生”,而是集多模态、推理等多种能力于一体的通用智能体,能够“按需思考”2。这意味着模型可以根据任务难度,自主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深度推理。OpenAI首席科学家Jakub Pochocki强调,GPT-5的诞生不仅是为了推出新版本,更是为了构建对底层技术本身的理解2。其核心创新在于融合非推理模型与推理模型(如o1、o3系列),并通过“并行测试时计算”(parallel test-time computation)等技术,在不增加输出tokens数量的情况下提升推理效率和质量2。例如,GPT-5在编程基准测试SWE-bench上取得了74.9%的SOTA(State-Of-The-Art)成绩,并且相较于o3版本,其输出tokens数量减少了22%,工具调用次数减少了45%,展现出更高的效率和智能2。Kaiser预言,未来的计算力将从大规模的预训练,转向在少量、高质量的特定数据上进行海量的推理计算,让模型通过生成更多中间步骤来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推理,这预示着AI即将迎来又一次范式转移1。
产业生态与商业版图重塑
“Transformer八子”的分野,是当前AI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个缩影。七位选择创业,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构建起Cohere、Character.ai、Adept AI Labs等商业巨头。而Kaiser选择OpenAI,则代表了对纯粹AGI使命的坚守。这种选择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个人对技术本质和商业价值的不同理解:是追求短期市场回报,还是追逐人类认知的终极边界。
OpenAI的战略,无疑是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迭代出更强大的通用模型来重塑产业格局。GPT-5的发布,被OpenAI研究员Tina Kim定义为“淘汰所有旧模型”的里程碑2。它将GPT系列和o系列模型融为一体,简化了用户选择,并以多版本(GPT-5、mini、nano、pro)和灵活的API定价策略(每百万token输入1.25美元/输出10美元)2迅速抢占市场,与Anthropic和谷歌等主要竞争对手展开成本竞争。
GPT-5的“博士级智能”和“为你做事”的能力,不仅大幅拓展了AI的应用边界,也为企业级AI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日常规划、发送邀请函到采购物资,GPT-5能够执行复杂的多步骤任务,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并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态。例如,其在编程能力上的显著提升,得到了Cursor创始人Truell的认可,他表示GPT-5解决问题的速度比他本人要快很多2。这预示着未来软件开发、客户服务、内容创作等多个行业都将迎来效率和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OpenAI的估值已飙升至5000亿美元,体现了市场对AGI路线的巨大信心2。
未来主义视角与社会影响深思
Kaiser对“一个模型通晓一切”的追求,与OpenAI的AGI使命不谋而合。然而,Sam Altman对AGI的定义仍持谨慎态度,他认为GPT-5虽是重要一步,但仍缺少模型在部署过程中持续学习的能力2。这种对AGI本质的哲学追问,反映了技术先驱者在推动边界时的深层考量:我们正在构建的究竟是工具,还是具备某种“理解”和“意识”的实体?
GPT-5所展现的“博士级智能”和“按需思考”能力,无疑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能够以引导的方式教用户学习外语2,还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动态SVG演示伯努利现象)2。这意味着教育模式、知识获取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个性化、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将成为主流。在工作领域,GPT-5能够完成日常规划和多任务执行,将极大解放人类的重复性劳动,推动工作重心向创新和战略性思维转移。
然而,这种技术进步也伴随着伦理挑战和潜在风险。GPT-5在改进了“阿谀奉承”问题2的同时,也引发了对AI偏见、透明度以及滥用可能性的关注。此外,OpenAI在GPT-5发布会上使用“视觉骗局”呈现基准测试数据,尽管其意图可能是为了强调实用性而非纯粹的基准分数,但仍引发了关于AI公司在宣传上是否保持足够透明度和客观性的争议2。
Kaiser提出的“让模型通过生成更多tokens来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推理”的未来方向,其意义超越了单纯的性能提升。它触及了AI智能化的本质——从简单的模式识别和数据关联,迈向更接近人类的逻辑推理和深度理解。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智能”定义的一次重新审视,将深刻影响人类与智能系统协作共存的未来图景。
总而言之,Lukasz Kaiser从一位在逻辑与博弈的纯粹理论世界中探索的学者,到Transformer的共同发明人,再到OpenAI的核心科学家,其职业生涯的选择始终指向对AI最本质问题的追问。GPT-5的发布,及其所蕴含的“按需思考”和“更深推理”能力,不仅是Transformer架构的又一次伟大演进,更是Kaiser“第一性原理”思维的集中体现。它预示着一个由“思考型AI”驱动的新计算范式和新产业格局的到来,同时也要求我们以更审慎的眼光,去评估其对社会、伦理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