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上Meta“大腿”却被“背刺”?Scale AI这波操作,血亏还是反转?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数据标注巨头Scale AI,刚抱上Meta这条“大腿”,就遭遇了一连串“水逆”事件:先是明星前员工带着“小秘密”跳槽竞对Mercor,还试图撬走数百万美元的“大客户A”,然后自己又狂丢谷歌、微软这些顶流客户,甚至还闹出了裁员和数据安全事故。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直呼“活久见”!


最近AI圈的“瓜”真是层出不穷,但这回,一条关于AI数据标注巨头Scale AI的爆料,简直把“商战剧”搬进了现实。想象一下,你刚签了一笔“豪门联姻”的大单,以为从此就能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后院却起火,被昔日“心腹”员工背刺,还差点被对手“偷家”!这不,Scale AI现在就正在经历这般“狗血剧情”。

员工“背刺”,机密文件疑似外泄:这瓜保熟吗?

9月3日,外媒爆出猛料:Scale AI一纸诉状,将自家前销售高管Eugene Ling和竞争对手Mercor告上法庭。1 理由?“盗用商业秘密”“违反合同”。嚯,听起来就刺激!

根据诉状,这位叫Ling的哥们儿,在Scale AI可是个“老兵”,前后加起来干了六年,对公司业务那是门儿清。结果呢,他老人家上个月一辞职,转头就去了“小甜甜”Mercor当总经理。这还没完,Scale AI说,Ling在离职前,竟然**“窃取了超过100份机密文件”**,里面都是针对大客户的战略方案和各种“商业机密”!这要不是“蓄谋已久”,谁信呢?

更离谱的是,这些“小秘密” allegedly被分享给了新东家Mercor,而Ling本人,据称还在离职前就开始向Scale AI的某位“神秘大客户A”推销Mercor的服务,甚至试图**“组团挖角”Scale AI的员工。这哪是辞职,这简直是“釜底抽薪”**啊!

Scale AI在诉状里直接点名:“作为一个争夺市场份额的小型新竞争对手,Mercor试图通过非法收购Scale的战略来绕过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所需的时间和投资。”1


记者点评: 这话可真够“诛心”的,摆明了是说Mercor想“弯道超车”?但手段嘛,似乎有点“不讲武德”了。

这“客户A”到底是谁?虽然诉讼没明说,但强调这单合同对Mercor来说**“价值数百万美元”,足以让Scale AI“血压飙升”。Scale AI传播副总裁Tom Channick甚至在X平台“在线吃瓜”**,怒斥Mercor“拖延沟通,试图销毁关键证据”。这情绪,妥妥的“受伤又愤怒”。

被告方“认领”文件,但表示“没兴趣”:这操作有点迷!

面对Scale AI的“火力全开”,Mercor和Ling这边也坐不住了,赶紧出来“灭火”。

Mercor联合创始人Surya Midha发邮件声明,嘴上说着“对Scale的任何商业秘密均无兴趣”,还强调自己公司运营模式不同。1 但话锋一转,却**“承认”员工Ling的个人Google Drive里“或许存有一些旧文件”**。

Mercor的律师也“承认”这些文件仍在Ling的个人Google Drive上,并且Ling“正在处理大客户的账户”。1


记者点评: 这波操作,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范啊!文件还在,人也在处理大客户,嘴上说没兴趣?网友表示:这“解释”听起来有点像“我不是故意的,但文件就在我手上,你看要不删了?”

而Ling本人也发文“卖惨”,表示自己只是询问过能否删除文件,但Scale AI要求他“不要对这些文件采取任何操作”,所以才一直拖着。他还强调自己“绝无任何恶意”,在Mercor从未用过这些文件。1

Ling发文:“刚得知自己被Scale起诉了……我从未使用过这些文件中的任何内容。听起来Scale有意起诉我,这取决于他们的决定。但我只想说明,我对此事绝无任何恶意。”1


记者点评: “绝无恶意”?这年头,大家吃瓜都讲究个“眼见为实”。文件还在你手里,你还在处理“大客户A”的业务,这“恶意”二字,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Scale AI可不吃这套,直接把Mercor的“删文件提议”定性为**“试图销毁关键证据”**。看来,这出“罗生门”式的商战大戏,短时间内是不会落幕了。

抱上Meta“大腿”,反而“水逆”?AI数据标注江湖风云再起

表面上,这只是一场“背刺”和“商业秘密”纠纷,但深挖下去,它折射出的却是Scale AI自**“抱上Meta大腿”后的一系列“水逆”和整个AI数据标注行业的暗流涌动**。

今年6月,Meta宣布豪掷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的股份,还把Scale AI的创始人“挖”去主导自家AI业务。1 听起来是强强联手,但**“中立性”**这块金字招牌,Scale AI算是彻底“砸”了。

你想啊,你给所有AI巨头提供数据标注服务,大家都是你的客户。结果你突然和其中一个“绑定”了,甚至连创始人也被“收编”了,那其他竞争对手心里怎么想?

  • 客户流失:果不其然,很快就有外媒爆料,Scale AI的多家大型数据客户,尤其是那些与Meta有竞争关系的,纷纷**“划清界限”**,终止了合作。1
  • 巨头“抛弃”:有消息称,Scale AI最大的客户谷歌,已经计划终止一份高达2亿美元的合同。而微软、马斯克旗下的xAI等巨头,也因为担心**“数据泄露”**给直接竞争对手,开始重新评估与Scale AI的合作关系。1 这简直是“集体拉黑”的节奏啊!
  • 裁员潮:与Meta交易仅一个月,Scale AI就裁掉了14%的员工,涉及200名全职和500名合同工,部分员工甚至在睡梦中就被禁了公司系统。1 效率是效率,但这份“冷酷”也让人侧目。
  • 安全事故:更让人“心凉”的是,Scale AI还被曝出发生一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客户数据竟然**“裸奔”在公开的谷歌文档中**。1 这对于一个号称专业处理数据的公司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

反观Mercor,这家公司在大型语言模型训练领域的地位正在悄然上升。他们**“不走寻常路”**,擅长聘请内容专家(甚至不乏博士),让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开展LLM数据训练工作。最“扎心”的是,即使Meta已经给Scale AI投了这么多钱,但他们自家的核心AI部门——TBD实验室,竟然还在和Mercor及其他数据训练服务商合作!1 这就有点“打脸”的意味了。

行业震荡:这只是AI数据标注赛道的“冰山一角”?

Scale AI的“水逆”和Mercor的“趁势而起”,绝不仅仅是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更是AI数据标注这个“幕后英雄”赛道风云变幻的缩影。

过去,数据标注公司是AI大模型背后的“苦力”,虽然重要,但往往默默无闻。但随着大模型越来越“卷”,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苛刻,这个赛道也开始“鸡犬不宁”起来。

  • “中立性”危机:当巨头开始投资甚至“收编”数据标注公司时,原本的服务商就很难保持**“雨露均沾”**的独立地位。如何在保持商业利益的同时,维系客户信任,成为摆在所有数据标注公司面前的“灵魂拷问”。
  • 人才争夺战:Ling这样的“老兵”带着客户资源和内部机密跳槽,说明这个行业的人才流动和竞争已经白热化。毕竟,懂业务、有资源的人才,在哪里都是“香饽饽”。
  • “黑科技”与“白科技”的较量:AI辅助标注、合成数据等新技术的崛起,也让传统的人工标注模式面临挑战。Mercor注重聘请“内容专家”的做法,或许就是一种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未来,AI数据标注行业可能会进入一个**“大洗牌”**阶段。那些无法保障数据安全、无法维持中立性、无法创新模式的公司,恐怕会面临更多“背刺”和“出局”的风险。而谁能最终笑傲江湖,成为AI大模型时代的“数据之王”?这场“瓜田李下”的商战,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且让我们搬好小板凳,继续“吃瓜”看戏吧!

引用


  1. https://techcrunch.com/2025/09/03/scale-ai-is-suing-a-former-employee-and-rival-mercor-alleging-they-tried-to-steal-its-biggest-customers/·Scale AI is suing a former employee and rival Mercor, alleging they tried to steal its biggest customers·Amanda Silberling(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