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氛围编码”:OpenAI的“自动化研究员”愿景,重塑科学发现与人类智能的边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OpenAI正将GPT-5的推理能力与Agentic行为推向主流,其终极目标是打造“自动化研究员”,预示着科学发现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一愿景强调强化学习的关键作用和算力投入的决定性,也将深刻影响人机协作模式、评估指标及AI产业的长期战略。

近期,OpenAI首席科学家Jakub Pachocki和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一场a16z的访谈中,揭示了公司在GPT-5、未来AI研究方向和战略布局上的深层思考。这些洞察不仅描绘了OpenAI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清晰路径,更预示着一场由AI驱动的科学发现范式革命,以及对现有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的长远影响。

GPT-5与推理智能体的范式重构

GPT-5的发布被OpenAI视为将“推理能力带入主流”的关键一步。1 长期以来,OpenAI的模型体系分为即时响应的GPT系列和注重推理的o系列。现在,战略重心明确转向融合推理与Agentic行为,旨在为用户提供更统一、高效的智能体验。这意味着AI模型不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工具,而是能够进行长期规划、复杂问题分解和自主决策的“智能体”。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模型处理现实世界复杂任务的能力,也为未来的自动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然而,Mark Chen和Jakub Pachocki坦承,过去几年用于评估模型泛化能力的基准测试已接近饱和。1 随着强化学习(RL)在特定领域训练出“专家级”模型,传统评估体系难以有效衡量模型在“实际发现”和“经济相关性”方面的进展。这种评估标准的演进,从单纯的分数提升转向了对真实世界影响力的量化,反映出AI发展从“能力验证”阶段向“价值创造”阶段的深刻过渡。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AI的“智能”定义,不再局限于学术基准,而是扩展到其在复杂、开放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动化研究员”:科学发现的未来边界

访谈中,OpenAI明确提出其宏大目标:培养一个能够自动发现新想法的“自动化研究员”1 这一愿景超越了简单的知识检索或数据分析,直指科学研究的核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并得出新结论。Mark Chen提及模型已能辅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解决“非常困难的前沿科学问题”,甚至“自动化解决可能需要他们的学生花费数月时间的工作”。1

这将对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可及性产生颠覆性影响。想象一下,一个AI研究员可以24/7不间断地探索复杂数据集、模拟实验、阅读并整合海量文献,从而加速新材料发现、药物研发或理论物理突破。衡量这种进展的新指标将是模型进行推理和取得进展的“时间跨度”——从目前的数小时扩展到更长期的自主研究。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飞跃,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重塑。它将使科学发现民主化,降低研究门槛,并可能加速人类突破重大科学瓶颈的步伐。

强化学习的韧性与演进:通往通用智能的关键锚点

尽管业界对强化学习(RL)的“瓶颈”担忧不绝于耳,但OpenAI的两位首席科学家强调,RL的“生命力依旧顽强”,远未达到瓶颈。1 Jakub Pachocki将其归因于RL的“通用性与强大性”、对“现实世界的锚定”以及与“语言模型的结合”。RL作为一种基于试错和奖励反馈的学习机制,能够让模型在复杂环境中不断优化行为策略。与语言模型结合后,AI能以更细腻的方式理解人类意图和环境反馈,从而在各种任务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适应性和进步。

他特别指出,奖励模型(Reward Model)的发展将迅速简化,并且当前的RL仍在向“更接近人类学习”的方向迈进。1 这种持续的迭代和演进,意味着我们不应将AI的当前状态视为终局。RL的持续突破,是构建能与现实世界深度互动、具备自我学习和优化能力的通用AI系统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是提升模型性能的手段,更是理解和模拟复杂智能行为的哲学探索。

“氛围编码”到“氛围研究”:人机协作模式的深层转型

OpenAI本月发布的GPT-5-codex,一个专门为编程优化的模型,正深刻改变着软件开发的工作流。Mark Chen观察到,年轻一代的程序员已经将“凭感觉编码”(vibe coding)视为默认方式,而从零开始编写所有代码反而变得“奇怪”。1 Jakub Pachocki也坦承,作为一位“老派”程序员,他现在意识到AI能在15分钟内完成30个文件的重构,这让他不得不“使用它”。1

这种从“氛围编码”到“氛围研究”(vibe researching)的转变,标志着人机协作模式的深层转型。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思考和创作过程中的半自主伙伴。虽然目前仍处于“恐怖谷”阶段——AI仍不如一个同事那么默契,但OpenAI的目标是尽快跨越这个阶段。1 这种新的协作范式将模糊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界限,重新定义创造力、专业技能和工作价值。它要求人类将重心从重复性、模式化的任务转向更高层次的策略制定、批判性思考和情感连接,引发对未来工作性质的广泛讨论。

算力、人才与战略定力:OpenAI的生态构建之道

在资源分配上,Mark Chen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有额外的10%资源,会投入到“计算”方面。1 Jakub Pachocki进一步强调,计算仍然是决定性因素,打破了几年前“数据受限”的预测,证明我们仍处于“强烈计算限制”下。这意味着AI的进步依然高度依赖于庞大的算力投入,也解释了全球科技巨头在AI数据中心和芯片上的天价投资。

在人才策略上,OpenAI并非寻找“最出圈”或“社交媒体上最引人注目”的人,而是那些“解决过难题,具备扎实技术功底并愿意迎难而上的人,哪怕之前的领域不是深度学习”。1 这种以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招聘哲学,确保了团队能够专注于基础研究,避免被短期产品竞争所牵制。OpenAI的成功秘诀在于保护其研究团队,给予他们探索未来一两年重大问题的空间,这与TechCrunch所关注的初创公司在商业化压力下,往往牺牲长期研究形成鲜明对比。OpenAI的战略定力,是其能够在前沿领域持续突破的关键。

展望:AI驱动下的文明进程与伦理考量

OpenAI的“自动化研究员”愿景,其影响远超技术本身。它不仅将加速科学发现,重塑科研范式,还将挑战我们对“智能”、“创造力”和“人类独特价值”的传统认知。当AI能够自主进行高水平研究时,人类的角色将如何演变?从哲学层面看,这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视认知的本质和知识的生成机制。

商业层面,自动化研究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拥有强大自动化研究能力的组织,将在创新竞赛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这也是对资本市场的考验,需要风险投资家们超越短期回报,支持这种具备深远社会效益但投资周期较长的基础研究。

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挑战不容忽视。AI在科学发现中的自主性越高,其决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就越重要。如何确保自动化研究的结果符合人类价值观?如何防范AI被用于不道德或危险的研究(如生物武器开发)?GPT-5系统卡中对“制造生物武器”风险的“高”级别标记,正是这种“预防性缓解”的体现。2 这些问题需要技术、伦理、法律和社会各界的跨领域协同治理,确保AI的发展真正造福全人类,而非带来不可逆转的风险。OpenAI的每一步,都在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由AI深度参与的全新时代,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引用


  1. 量子位:OpenAI两位首席最新采访信息量好大,终极目标是“自动化研究员”,招人并非寻找“最出圈”的人 · 量子位 · 一水(2025/9/26)· 检索日期2025/9/26 ↩︎ ↩︎ ↩︎ ↩︎ ↩︎ ↩︎ ↩︎ ↩︎ ↩︎ ↩︎ ↩︎

  2. 美国观察|GPT-5发布释放信号:全球AI治理竞合的深层影响 · 复旦发展研究院 · (2025/9/26)· 检索日期2025/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