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谷歌神秘“香蕉”模型Nano Banana横空出世,凭“记性好”、“会P图”秒变修图神器,成本低到“白菜价”!它不仅让PS瑟瑟发抖,更揭示了谷歌一套“连环拳”式的多模态AI大布局,这是要重新定义AI江湖的节奏?
几周前,AI社区突然被一位神秘的“香蕉君”——Nano Banana彻底点燃了!它没发公告,没写文档,就这么悄悄咪咪地登上了全球最火的大模型测评平台LMArena,然后……凭实力吊打了一票老牌模型,直接冲上榜首,简直是平地一声雷!1
当时大家还在猜,这是OpenAI的“秘密武器”?还是哪个独立团队的“黑马”横空出世?结果8月底,谜底揭晓,Google终于坐不住了,亲自下场“认领”:Nano Banana,正是他们家最新发布的文生图模型——Gemini 2.5 Flash Image。
作为Gemini 2.0 Flash的升级版,Nano Banana简直就是个全能型AI设计师助理。它不仅能在反复修改中保持图像的**“角色一致性”,还能让咱用大白话完成局部精修和多图融合。网友们实测完都炸了,纷纷表示:“这可能就是Photoshop时代的终结!”**这波操作,到底有多“香”?在文生图赛道卷到飞起的当下,谷歌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今天,咱就来深度扒一扒。
魔法上线!Nano Banana凭啥能“杀疯了”?
Nano Banana还没“认祖归宗”那会儿,在LMArena的文生图和图片编辑榜单上,它就像个神秘的黑衣人,突然空降,然后凭借超极稳定和惊艳的输出,几天之内就稳坐榜首,引得整个AI圈都在“吃瓜”。1
谷歌高管们也忍不住“暗戳戳”地在社交平台发香蕉表情包暗示,最后连CEO皮查伊都连发三根香蕉,亲自下场摇旗呐喊,宣誓了对这位“香蕉君”的“主权”。上一次文生图模型如此热闹,还得追溯到GPT-4o的“吉卜力热潮”呢。
那么,这位“香蕉君”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能让大家如此上头?我们采访了一些开发者,他们都提到了一个核心关键词——“一致性”。
张宋扬,亚马逊AGI部门Applied Scientist: “我觉得最惊艳的就是它在角色的一致性上做得效果非常好,相比之前的模型,这应该是做得最好的一个。” 1
Nathan Wang,硅谷101特邀研究员、Agent资深开发者: “我觉得Nano Banana让我觉得比较震撼的地方,就是它的一次生成成功,保持这种一致性,包括它的可编辑性是让我很惊讶的地方。” 1
过去,AI修图常有的**“换了衣服,人也变了脸”问题,简直让人崩溃。你想把外套换个色,结果AI顺手把你的五官也“拉歪”了,妥妥的“整容失败现场”。而Nano Banana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它像个“记忆大师”**,能在多轮编辑中牢牢锁住人物或物体的核心特征,不论怎么改,主体都能“泰山不倒”。
第二个大招是**“多图融合”。以前想把两张照片拼一起,那叫一个“一眼假”,人物就像是被硬生生“贴上去的”。Nano Banana呢?它能自动处理风格和逻辑一致性,让画面浑然一体,仿佛本来就该长这样**。
第三个亮点,简直是**“手残党”的福音——自然语言驱动的精准修改**。什么画蒙版、专业擦拭工具,统统靠边站!你只需动动嘴:“换个背景”、“把这个人从照片里‘P’掉”、“改变姿势”……Nano Banana就能在其他部分纹丝不动的前提下,精准执行命令。甚至,你画个灵魂简笔画,它都能给你整出花来。
此外,它还加入了**“多轮对话式编辑”和“风格混配”**。你可以先让它把房间刷成薄荷绿,再补个书架、换个地毯,AI会一步步“记住”上下文,不会前功尽弃。想让花瓣的纹理跑到鞋子上?蝴蝶翅膀变成一条裙子?脑洞有多大,AI就能画多真!
当然,谷歌也把**“安全第一”摆在了前面。所有Nano Banana生成的图片都带了可见水印,还有肉眼不可见的数字水印SynthID,确保AI作品“有迹可循”**。²
DeepMind团队首次“现身说法”,揭秘了“香蕉君”背后的技术硬核。核心突破在于一种叫做**“交替生成”的图像生成新范式。简单来说,AI不再“失忆性”地一次性乱改**,而是把复杂指令拆分成小步,每一步都带着“记忆”去调整,从而保证了主体的一致性。1
研发人员还透露,Nano Banana之所以能在创意场景中表现得更自然,是因为它充分利用了Gemini的**“世界知识”。这波操作是Gemini团队和Imagen的“强强联合”:Gemini负责“听懂人话、理解世界”,Imagen则负责“画得漂亮、控制风格”。两者一结合,Nano Banana不仅会画,还能理解逻辑和语义,真正实现了“理解—创造—理解”**的良性循环。1
挑战赛场,谁是真香?实测Bug与高光时刻
LMArena的匿名测评和谷歌官方数据都显示,Gemini 2.5 Flash Image(也就是Nano Banana)基本上全方位碾压了ChatGPT 4o、FLUX Kontext等竞争对手。而且,生成成本更是让人惊掉下巴,单张图片不到3毛钱人民币!白菜价,真香!1
目前,普通用户在Google Gemini应用、Google AI Studio里就能直接调用Nano Banana,开发者也能通过API和Vertex AI平台接入。Adobe、Lovart等平台也已经开始集成,**“全民AI修图”**的时代似乎真的来了。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免费,而且速度飞快,几秒钟就能出图或修改,网友们早就**“玩疯了”**。
“人物一致性”是大家公认的**“杀手锏”。想给普通游客照换个背景、换套衣服?假装自己去了球赛现场?动动手指,几秒搞定!以前品牌方花大价钱的棚拍、置景,现在打几行字就能出片,打工人看了瑟瑟发抖。宠物换毛色、换品种?更是小菜一碟**。
我自己也忍不住上手试了试:
- 我们家的萨摩耶小D,一秒变藏獒,再一秒变哈士奇。AI,你对品种的理解有点……放飞自我啊!
- 抱着儿子Benjamin,先来个**“一键环游世界”**:马尔代夫、巴黎、故宫,说去就去。
- 接着,我让它把我怀里的宝宝变成一只猩猩宝宝。结果非常自然,我本人纹丝不动,猩猩宝宝的墨镜、表情、动作都**“神还原”**。
- 加码!让我的表情从微笑变惊讶,姿态从看向镜头转为惊讶地看向宝宝。人物一致性依旧稳如老狗!最绝的是,我侧头后,墨镜里的反光居然变成了沙滩的镜像,AI连墨镜反光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细节控狂喜!
虽然谷歌还没出技术报告,但亚马逊AGI部门的张宋扬大神猜测,Nano Banana的一致性提升,很可能在**“数据清洗”上下了大功夫。毕竟,不是所有数据都能直接用,需要筛选高质量数据,特别是人脸这种“硬骨头”,“数据决定上限”**,诚不欺我。1
除了超稳定的人物一致性,它的**“多图融合”功能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想让“老冤家”马斯克和奥特曼跨时空会面**?它都能搞定,从表情到光线,毫无违和感。
我尝试让马斯克和奥特曼(当然,是AI生成的)穿上香蕉服一起合影,挺可爱的。然后,我决定再加点难度,让“路人”皮查伊和扎克伯格也来合影。结果,马斯克怎么变成小扎了?皮查伊去哪儿了?AI,自家老板都不认识,这可是要扣工资的呀!
我试图“教”它认识皮查伊,上传了皮查伊的照片,结果……它还是没认出来!看来,AI的“老板识别系统”还有待升级。
尽管有些小bug,但大部分合影需求,Nano Banana还是做得非常丝滑。它甚至能将十几张模特、产品、布景图片融合设计,效果足以媲美甚至超越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对于服装品牌来说,这简直是**“降维打击”**,一张衣服平面图,就能让Taylor Swift穿上它,还能调整各种姿势、光影,模特费直接省了!
拥有**“世界知识”**的Nano Banana对抽象指令的理解能力也大幅跃升。你随手画个简笔画,它就能结合人物图进行姿势改变,让奥特曼给你表演鞍马,脑洞有多大,AI就能画多真。甚至在平面地图上画根线,它就能给你展示这条线视角下的实际风景!这简直就是“AI看世界”!
而官方介绍中的**“多轮对话式编辑”和“风格混配”**也并非夸大其词。室内设计、绘图渲染,或者用不同花朵纹理设计新衣服,都信手拈来。
Nathan Wang表示,Nano Banana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对图片的编辑能力已经达到了**“文字的类似水平”。以前改文字可以“把这段话划出来,帮我改一下”,现在图片也能做到“把窗帘颜色换成红色”,这种“像素级的精准控制”**,是多模态模型的一大突破。1
当然,Nano Banana也不是“完美人设”,它也有自己的**“翻车现场”**。
- 中文能力依旧是“硬伤”:生成的图片还是有文字乱码、乱读的现象。
- 指令理解会“跑偏”:我让它给手办加双腿,结果它加到了盒子上,还顺手把背景图“吞了”。
- 复杂指令“CPU烧了”:在多轮对话中,如果指令太复杂,比如让马斯克、扎克伯格、皮查伊围观我怀里的猩猩宝宝,它可能就会**“原地凌乱”,人物比例失调,甚至连我这个主体都“换了个人”**。
- 其他网友还吐槽分辨率不高、提示词审查太严、艺术性和审美比不上Midjourney等。
但总体而言,Nano Banana的评价还是积极为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是文生图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Google的“野心”:五路大军齐发,要搞大事情?
把Nano Banana放在谷歌更长的时间线上看,你会发现,这绝非一次“偶然爆发”,而是谷歌过去一年多来**“密集轰炸”式多模态产品推向前台的冰山一角**。曾经被质疑“掉队”的谷歌,正在倾巢出动,连环出击。
谷歌的多模态产品线,如今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大而全”的完整矩阵**,大致可以分为五条主线:1
-
文生图:Imagen系列
- 历史:2022年5月首次提出,结合大语言模型理解提示,用扩散模型生成图像,当时就被认为是DALL·E 2的**“劲敌”**。
- 进化:2024年I/O大会推出Imagen 3,走向产品化;2025年5月Imagen 4发布,进一步强化光影细节,朝着“接近真实摄影”狂奔。
-
文生视频:Veo系列
- 历史:2024年1月推出Lumiere,主打“时空一致性”,直接生成连贯视频。
- 进化:2024年5月I/O大会亮相Veo 1(1080p高清),同年12月Veo 2升级4K并接入Vertex AI。2025年5月I/O大会,Veo 3不仅能生成视频,还能同步生成音乐和旁白,直接把文生视频推向“影视级创作”。
-
“交互世界生成”:Genie系列(又称“世界模型”)
- 区别:它不只是生成一段“看”的视频,而是直接生成一个**“能玩”的虚拟世界**。
- 进化:2024年初Genie 1(2D游戏环境);2024年底Genie 2(更复杂3D互动世界);2025年8月Genie 3(动态、可导航3D世界,支持实时交互和“提示性世界事件”)。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和“虚拟世界构建”**。
-
创作者工具集
- 目的:把上述模型能力整合进创作工作流。
- 产品:2024年5月推出ImageFX和VideoFX,直接在Labs体验文生图/文生视频。2025年5月发布Flow,专为影视叙事设计,整合Veo和Imagen,把“创作”变成一场流畅的“流水线作业”。
-
多模态底座:Gemini系列
- 地位:整个谷歌多模态系统的**“大脑”和“基石”**,一个通用多模态基础模型,负责理解、推理和处理各种信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 进化:2023年底Gemini 1.0(Ultra、Pro、Nano三剑客);2024年2月Gemini 1.5(突破性长上下文窗口,“记忆力”超群);2025年2月Gemini 2.0(Flash和Flash-Lite,主打低延迟、大规模部署);直到2025年8月,Nano Banana(Gemini 2.5 Flash Image)横空出世,让“AI修图”变成了人人可用的国民级体验。
盘点下来你会发现,谷歌的多模态战略图谱已经清晰到不能再清晰:文生图有Imagen,文生视频有Veo,想造“元宇宙”有Genie,创作者有Flow等工具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由迭代神速的Gemini底座在支撑。
Nathan Wang,硅谷101特邀研究员、Agent资深开发者: “谷歌的产品主线,还是根据客户人群、应用场景去开发和迭代它的模型和产品,思路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1
与此同时,谷歌也正在渐进式地朝着“大而全”的智能体方向推进。
张宋扬,亚马逊AGI部门Applied Scientist: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希望做一个大而全的模型,能够支持不同的模态……是一个很大的框架,但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可能需要针对每一种任务去进行研究……我相信或者作为用户的角度,我们肯定也是希望它能够把这些模型融合在一起,这样使用界面也更简洁。” 1
大家普遍猜测,未来谷歌或许会把更多模型能力融合到Gemini中,面向普通用户打造一个**“多模态超级流量入口”**,而Imagen、Veo、Genie等则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为开发者提供服务。
从“香蕉君”到这一整套多模态矩阵,我们看到了谷歌过去一年多的加速爆发。在这场生成式AI的竞赛里,谷歌曾被质疑“慢半拍”,但现在,无论是图像、视频,还是虚拟世界和创作工作流,谷歌几乎把所有环节都**“补齐了、做强了”**。
这种**“连环拳”式的产品发布**,似乎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谷歌不只是在追赶,而是要用一个完整矩阵去重新定义生成式AI的边界,这是要“洗牌”的节奏啊!
但问题是,这样的爆发能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优势?在这场速度与创新的较量中,“香蕉君”又能领跑多久呢?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你觉得谷歌的这波多模态大爆发如何,Nano Banana到底好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