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Plaud中国区CEO莫子皓,以其“只做‘必须做’和‘不做要死’的事”的极简哲学,正引领Plaud在全球AI纪要硬件市场开疆拓土。他坚信软硬结合是突破智能边界的关键,致力于将Plaud打造为提供智识而非信息的AI工作伙伴,其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和对价值创造的极致专注。
2025年9月22日,当Plaud在全球170个国家创下超过100万台出货量、预计年收入将达2.5亿美元的斐然成绩后,这位AI硬件的先行者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发布会前夕,我们与Plaud合伙人、中国区CEO莫子皓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他身着简洁的商务装,眼神中透着一种沉静的锐利,仿佛随时能洞察到技术浪潮中最本质的脉络。在这场关于AI硬件未来、竞争哲学与个人信仰的交谈中,莫子皓描绘出Plaud独特的轮廓,以及他作为一位创业者,如何在喧嚣的AI时代坚守一份“极简”而又宏大的愿景。
Plaud的故事,始于一个极具烟火气的痛点观察——商务人士在通话中手忙脚乱记录要点,或因手机录音功能缺失而错失关键信息1。两年前,Plaud Note 以3毫米超薄磁吸卡片的面貌,悄然在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亮相,首月便打破品类纪录,吸引了7564位支持者,众筹金额飙升至110万美元。随后转战Indiegogo,金额再翻番至239万美元。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全球数十亿用户“留存会议信息/对话信息”刚需的精准捕捉,以及对AI工具“知识生产利器”潜力的前瞻性洞察1。
穿越“噪音”:Plaud的智识定位与信仰基石
在莫子皓看来,Plaud的壁垒只有一个:“团队的极致投入。” 他强调,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人力和资源上,更在于对核心理念的深度认同与专注。在Plaud的内部,有400多名员工,他们必须对齐一件事:“相信Plaud能够拓宽用户智能的边界。”
当被问及钉钉、出门问问、360等大厂相继推出类似产品,且定价更低时,莫子皓没有流露出丝毫危机感。他甚至在钉钉发布AI录音笔DingTalk A1后两天,在朋友圈置顶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动态:“皮肉可被模仿,理念无法复制。” 这句话,成为了理解Plaud乃至莫子皓本人思想脉络的关键。
他将Plaud与竞争对手的根本差异归结为理念的不同:“我们希望去突破人的智能边界,帮你更好地做决策,给你提供智识价值。这和‘效率工具’、‘打工神器’,完全是两个东西。” 在他眼中,Plaud不是一个简单的“助理”角色,而是一个与用户平等的“幕僚”,能进行深度讨论,提供超出用户预期(40分变42分)的价值。
这种智识层面的追求,深刻体现在Plaud的产品设计中。新推出的“Ask Plaud”功能,莫子皓更正其准确名称应为“Plaud Ask”:“别人都是让你去问AI问题,我们是让Plaud来问你。” 这种反向交互的设计,颠覆了传统的AI被动响应模式,暗示着Plaud希望AI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用户的思考和决策流程中,提供更深层次的洞察。
Plaud的理念,源自对“对话”的重视,以及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名言的深刻认同:“我们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2 团队发现,许多职业的工作并非由“写文档”驱动,而是通过大量的对话完成。医生、律师、销售、咨询师、投资人,这些需要通过对话来创造和传递价值的人群,正是Plaud瞄准的市场空白。
“不做要死”的极简哲学:战略聚焦与心智沉淀
莫子皓将所有选择分成了三种:可以做,必须做,不做要死。而Plaud的准则,是**“我们只做后面两种。”** 这种极简主义的决策方法,是Plaud在快速迭代的AI时代保持专注的关键。
在内部,Plaud明确了三个坚决不做的方向:不做文档类的功能、不做PPT生成类的模态转换功能、不做生活类的功能。这并非因为这些功能不重要,而是为了避免资源和注意力的分散,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做好AI纪要和智识服务这一件事上。莫子皓坦言,他反感在产品上堆叠功能,也尽量避免使用“生态”、“赋能”等虚词。他希望回到十年前最纯粹的产品方法论:“找到产生变化最大的要素,然后基于这个要素,给用户提供最大的价值。”
这种清晰的边界意识,不仅是战略选择,更与莫子皓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他将许高和自己都定义为**“经历过失败的人”。在加入Plaud之前,他有近十年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史,第一段公益相关的创业因“做得不够好”而被收购。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很多时候成功可能不是因为你做对了什么,而是你没做错什么。”** 他的经验让他明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切入的市场和这个市场的规模更重要。”
2025年5月,莫子皓正式加入Plaud。他看到了Plaud在Kickstarter上“古典互联网PMF”式的增长——第一天就盈利,此后增长未曾停歇,并每月创新高。这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对改变世界和做伟大产品很重要的路径。”
软硬结合:AI时代的“基础设施与接口”
Plaud的愿景不止于纪要,而是成为用户的“AI工作伙伴”(AI work companion)。这一转变的契机,是Gemini 2.5 Pro的发布,让团队看到超长文本处理下AI的深远价值。Plaud希望提供的是“智识”,而非仅仅“信息”,因为它认为对话中蕴含着对世界的看法、知识水平和因果判断,这些远高于单纯的信息层面。
莫子皓反复强调硬件的必要性:“为什么需要一个硬件?因为要把物理世界的东西、人脑的东西、比特世界的东西,拉在一起给大模型。” 他指出,手机作为硬件,其设计之初并非为了实时收集用户的意图和上下文信息。Plaud的硬件,正是为了解决“如何将人的intention(意图)随着context(上下文)一起传给大模型”这一核心问题。通过物理按钮的“一键标记”功能,用户可以在对话中实时介入,将物理世界的反馈与大模型的理解对齐,这正是Plaud软硬结合的核心价值1。
对于AI眼镜等其他形态的AI硬件,莫子皓保持着开放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大多AI眼镜尚未找到PMF,且在与人的意图交互上存在效率问题。但Meta发布手环的消息,让他看到了通过双击等行为主动交互的可能性,这与Plaud通过硬件捕捉用户意图的理念不谋而合。Plaud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下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和接口”**,让AI穿透设备,融入用户的每一次沟通、每一项工作,成为无感的智能延伸1。
团队的信任与理性的决策:Plaud的内在驱动力
在Plaud,莫子皓感受到的是一种**“快、简单、理性”**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文化。决策迅速,资源投入果断,并且给予员工极大的权限。他自豪地说,公司400多人,他底下只有-1和-2的层级,沟通非常简单直接。
“我加入公司到现在,管理层从来没吵过架。有分歧的时候,讲道理就可以了。” 这种基于理性的信任文化,让团队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尤其是底层模型快速迭代带来的认知更新和组织调整。
面对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Plaud选择不降价,与海外持平。莫子皓对此的解释是,他相信在这个时代,用户更看重AI能提供的价值,而非价格本身。Plaud的目标是成为并保持**“global的SOTA(State Of The Art)”**。
“降价或许能带来销量,但卖爆现在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莫子皓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越短期利益的战略定力。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事是**“让模型智能的发展所能提供的价值越来越大”**。在一个底层模型仍在剧烈变化的时代,如果过早追求利润和回报,很可能在未来变得一文不值。Plaud的焦点在于通过不断创新,让自己变得更强。
莫子皓的访谈,描绘了一个在快速变化的AI浪潮中,凭借清晰的理念、极致的专注和对价值的深刻理解,不断拓宽智能边界的先行者形象。他从过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以“只做‘必须做’和‘不做要死’的事”的极简信仰,引领Plaud从AI纪要的开创者,走向AI智识工作伙伴的未来。
引用
-
懂懂. 钉钉DingTalk A1“撞脸”Plaud Note:大厂匆匆入局意图何在?·新浪财经·懂懂(2025/9/6)·检索日期2025/9/24 ↩︎ ↩︎ ↩︎ ↩︎
-
脑极体. Plaud唤醒了沉睡的智能纪要市场·知乎专栏·脑极体(2025/9/22)·检索日期2025/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