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的跨洋演义:当硅谷埋头苦「造」,中国萝卜已驰骋欧洲?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自动驾驶巨头正展开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规模竞赛,美国Waymo专注于本土产能扩张和市场深耕,而中国萝卜快跑则通过与网约车平台巨头合作,以“千台级”车队迅速进军欧洲等海外市场,预示着行业从技术成熟迈向商业盈利的加速拐点。

在追求下一代交通革命的全球竞赛中,舞台中心正上演一出愈发引人入胜的战略对弈。大西洋两岸,自动驾驶的两位先锋——Alphabet旗下的Waymo与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正以截然不同的路径,追逐着同一个宏大目标:将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从科技展厅的奇观,变为城市日常运转的经济引擎。然而,正当硅谷的工程师们仍在描绘完美的自动驾驶蓝图时,东方的同行们已然将车队开进了欧洲的现实车道,似乎在悄然改写这场游戏的地理边界。

跨洋竞赛:东方快跑,西方深耕

近期的消息表明,萝卜快跑(Apollo Go)正在全球市场展开一场令人侧目的“闪电战”。在与中东的迪拜道路交通局达成合作,计划部署超1000台Robotaxi之后1,其步伐丝毫未减。仅仅数周之内,这家中国巨头便相继与全球两大网约车平台——Uber和Lyft——握手言和。与Uber的合作以中东和亚洲为起点,面向全球市场部署数千台无人车1。紧随其后的,便是与Lyft的最新协议:在欧洲大陆部署同样规模的Robotaxi车队,计划于明年率先落地汽车工业的摇篮——英国和德国1。此举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一次对传统汽车腹地的深度渗透,让欧洲数百万用户有机会率先体验“未来出行方式”1

萝卜快跑的出海策略,核心在于「高举高打」和「快速上量」。每一次合作,都以“千台级”的规模起步,这预示着其正加速冲刺「万台级」车队的目标。这种策略与Waymo的步伐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Waymo在今年4月也曾官宣东京路测1,但其重心随后便转向了美国本土市场的深耕。这家硅谷巨头不仅计划在2026年进入达拉斯、迈阿密等多个美国核心城市1,更斥资数百万美元,联手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罕见地「自建工厂」1。此举,按照Waymo的官方表述,正是为了扩大其“美国制造”业务,并有望在未来实现每年数万辆Robotaxi的产能1

这种战略上的差异,并非偶然。Waymo的“造车”野心,可能不仅是为满足其当前仅1500台左右的车队规模1,更是在为未来可能面临的供应链挑战和潜在的本土保护主义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而萝卜快跑则凭借其在国内积累的丰富运营经验和规模效应,选择了一条与网约车巨头合作,轻资产、快扩张的全球化路径,意图抢占先机,迅速构建全球运营网络23

规模化之咒:从“烧钱”到“造血”

无论路径如何选择,中美两大Robotaxi领头羊的最终目标都殊途同归:实现商业化盈利。在无人驾驶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中,规模,是打破“烧钱”魔咒的关键钥匙。业内普遍认为,当单座城市Robotaxi投放达到「千台规模」时,便能实现盈亏平衡1。而一旦迈向「万台级」甚至「数万辆」的新阶段,其“技术飞轮”效应便会愈发显著:开城越多,车队规模越大,营收随之攀升,而综合运营成本则因规模经济而持续摊薄。这,便是从研发投入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4

Lyft的首席执行官戴维·里舍尔(David Risher)对无人驾驶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Robotaxi“安全可靠,私密性有优势”1,并能将其带给数百万欧洲用户。这番话,无疑是给这项新兴技术商业价值的最好背书。曾是全球汽车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以及现代汽车工业的摇篮德国,如今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中国AI驱动的「新质生产力」。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全球产业格局深层变迁的缩影。

今天的“数千台”Robotaxi车队,在宏大的未来愿景中,或许仅仅是一个开端。当无人驾驶技术日益成熟,资本的燃料与市场的需求将共同驱动其加速前行。这场由算法驱动的交通革命,其终局远非单纯的技术竞赛,更是对全球商业版图的一次深刻重塑。历史的惯性或将被打破,新的时代风向已然显现。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