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WAIC 2025不止是AI技术大秀场,更是全球AI人才的“顶流训练营”!从硬核大佬的技术PK,到青年学霸的脑洞暴击,再到算法落地的商业闭环,甚至连小学生都“卷”进了AI圈,这波人才孵化操作简直不要太上头!
当整个科技圈都在盯着AI这块“香饽饽”的时候,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悄悄放出了一组重磅数据,告诉你真正的“AI养成计划”是怎样炼成的。这不,作为AI领域的年度“春晚”,它不仅汇聚了全球最尖端的黑科技,更是把“人才孵化”这事儿玩出了新花样,简直就是一场AI界的“选秀大赛”和“成长营”的混合体!1 听说WAIC 2025将于2025年7月26日-29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世博展览馆和徐汇西岸等地轮番上演,想想都觉得肾上腺素飙升!2
硬核大佬的“巅峰对决”:SAIL奖,不止是秀肌肉!
要说AI界的“奥斯卡”,那SAIL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必须拥有姓名。这可不是一般的“秀肌肉”现场,它秉持“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理念,专挑那些全球领先、还能实打实“惠及人类福祉”的AI项目。说白了,就是看你的AI不光要技术牛,还得能解决真问题、造福全人类,格局直接拉满!
今年这奖项的竞争简直是“杀疯了”!申报项目直接飙升了30%,高达240个有效项目,海外参赛的“技术大佬”就占了17%,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利华、西门子等国际顶尖机构和企业都来“打擂台”了,这阵容,妥妥的“神仙打架”!1
SAIL奖的赛道也是“内卷”到极致:大模型开源、垂直领域应用、算力芯片、智算集群、AI Agent、具身智能……每一个词拎出来都是当前AI圈的“当红炸子鸡”。这不,WAIC 2025期间,SAIL大奖和SAIL之星就要C位出道了,敬请期待谁能笑傲江湖!
青年学霸的“脑力Party”:从Nature到CVPR,Z世代燃炸AI!
如果说SAIL奖是“老炮儿”们的华山论剑,那青年优秀论文奖就是妥妥的“学霸天团”来炸场了!这里是学术界的“脑洞碰撞场”,更是青年科学家们展示“硬核”研究成果的舞台。
想知道未来AI长啥样?去这儿看就对了!今年收到了199篇投稿,同比大涨25.2%,足见年轻一代对AI的无限热情。其中,上海凭借109篇投稿成为“主场担当”,港澳台和海外学者的加入,更是让这个“智慧擂台”充满了国际范儿。
这些年轻的“卷王”们有多牛?平均年龄29.28岁,79.4%都是博士!他们中不少人的论文已经登上了《Nature》、《Science》、CVPR、NeurIPS这些顶级期刊和会议,这简直是“出道即巅峰”的节奏啊!1
“最富梦想的年纪邂逅最需想象力的领域,本身便是一场极具魅力的化学反应。” —— 这话一点不假,年轻人,永远是AI创新最澎湃的动力源!
算法落地哪家强?BPAA大赛:把AI从PPT搬到生产线!
技术再牛,不能落地就是“纸上谈兵”。BPAA应用算法模型实践典范大赛,就是那个专门为“大模型应用落地”而生的“全球朋友圈”。它可不是光比谁算法更炫酷,而是要看谁能把AI技术真正变成能解决问题的“生产力”!
这个大赛延续了WAIC的“跨国界基因”,全球15个国家超千支团队来“晒方案”,目标只有一个:把“技术到商业”的鸿沟彻底填平,给出可复用的AI商业化“范式”。它聚焦“AI+”的6大核心赛道,从金融到制造,从医疗到教育,直击产业应用痛点,让算法从单纯追求“指标美学”转向创造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1
更厉害的是,BPAA还深度联动长三角七城,构建了一个技术生态“朋友圈”,优胜团队不仅能拿到奖,还能获得全周期的支持,目标是输出“中国方案”,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AI产业样板。这哪里是比赛,这分明是AI产业的“造血机”啊!
AI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大赛:未来AI顶流就是TA们!
“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可不是一句口号!中国·上海第八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暨全国邀请赛,就是这个理念的最好诠释。它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等多个部门指导,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就是要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学习AI、展示创意的舞台。
这届大赛玩了个“大手笔”,首次实现了全学段贯通培养体系,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都能在AI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新增的高等教育项目,更是构建了一个“阶梯式”的AI人才培育闭环。无人机、AIGC创作活动,各种实践项目应有尽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赛中进步。
更让人惊喜的是,借助WAIC这个超级平台,大赛的影响力直接“狂飙”,覆盖了20多个省市,触达超过1500万人次!想象一下,WAIC闭幕式上,那些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AI作品的少年们,简直就是未来AI的“顶流预备役”,这才是真正的“后浪”奔涌!1
WAIC的赛奖矩阵,就像一个庞大的AI孵化器,它不仅点燃了创新的火花,更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培育人才的“舞台”。这正如原文所说:
“人工智能本就是一项‘年轻的事业’,如同持续进化的生命体,蕴藏无限可能;它更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敢想敢试的青春特质,与人工智能所需的创造力天然契合。” —— 没错,这里没有既定答案,只有年轻人以代码书写的全新规则;没有固化赛道,只有他们开拓出的崭新路径。这场“年轻事业”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正让每一行代码都跃动着青春的节奏!
所以,别光顾着“吃瓜”技术爆炸,更要关注这些幕后的“人才养成”计划。因为,未来的AI世界,正由这些“卷王”们亲手描绘!